搜索

战“疫”前线,火神山里的巾帼英雄展现最可爱的模样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冯振洲 王若馨 王均波 发布:2020-03-07 17:28:34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战“疫”前线,火神山里的巾帼英雄展现最可爱的模样

■冯振洲 王若馨 王均波

火神山医院里,千余名白衣战士与死神赛跑,与生命相守,用拼搏与担当书写着大爱之歌。在这支队伍里,女性医护人员占据着大半壁江山。下面,中国军网带您走进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二病区6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巾帼英雄,聆听发生在火神山医院的动人故事,见证新时代下这群最可爱的人的模样。

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守关者”

5日上午8时许,火神山医院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火线立功人员举行了授奖仪式,26名立功者受到表彰,黄咏梅是其中之一。

今年49岁的黄咏梅是某军队医院的感控专家,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一个多月前得知医院要抽组医疗队的消息后,她与同在一所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的丈夫张明德,在第一时间共写请战书、并肩战疫情,成为医疗队里的一段佳话。

这不是夫妻俩第一次共同出征,结婚20多年,这对既是爱人又是战友的夫妻,多次在抢险救灾、重大演训等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主动请缨、冲锋在前。黄咏梅说,这是军人的责任和本分,是他们应该做的。

战“疫”的集结号吹响后,黄咏梅作为火神山感染八科二病区的感控护士进驻医院,兼任感控监督员,也就是说,她是火神山医院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守关者”。

“进入病房后把门关死,不走回头路,严格按照感控流程走完以后,才能进入缓冲间,按流程洗手、脱衣服,然后才能出来,切记!”“衣服要用热水冲,水温要在56℃以上。”……每一天,在完成准备防护用品、清理出院患者使用物品、对医护人员易接触部位消毒、及时将垃圾封口搬离病区等工作的同时,黄咏梅还要这样一遍又一遍提醒着身边的战友,因为她知道,在传染病区,感染防控是整个战“疫”的关键所在,任何一个环节稍有差池,后果都将不堪设想。

病房里的“女汉子”

在同事们的印象中,49岁的梅海豫身材娇小、举止优雅,不管什么时候看到她,都是一副笑盈盈的模样。但在这次战“疫”面前,大家都说身为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二病区医疗组组长的梅海豫变了。

“工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每个人,都是斗士。”梅海豫说,从她进驻火神山医院的那一刻起,就已忘掉了自己的女性身份,面对重活儿、累活儿、险活儿时,“本能”地就会往前冲。

有一次,梅海豫正在病区中查房,突然听到对讲机里传来护士的呼救声,原来一名患者指脉氧下降,需要马上抢救,梅海豫观察检测指标后果断决定先给病人上呼吸机。“你们在一边帮忙,我来给她带面罩。”梅海豫深知,与病人零距离接触时的感染几率最大,所以,她支开值班护士,自己顶了上去。这时,患者因恐惧而不断摇晃身体,为了稳住病人,梅海豫一边帮她按住氧气面罩,一边俯身进行言语安慰,直到病人的情绪渐渐平静,指脉氧数值也逐渐恢复。

经过这次,梅海豫就坐实了“女汉子”的头衔。同组的男同事提起她也满是钦佩:“在她的字典里,没有‘怕’这个字。”

火神山医院的出院病人越来越多,按照规定,这些病人出院后也要再进行14天的医学隔离。“我的左手上端到颈部有发胀现象,怎么办?”“我现在还需要继续服药吗?”“早上起床时有些咳嗽,再过一段就会慢慢恢复吧?”……针对出院病人的疑问,梅海豫邀请其他几位医生共同成立了名为“出院指导群”的微信群,专门为这些刚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服务。

“她在用爱驱散阴霾。”一名曾被梅海豫救治的患者这样说。

“风”一样的女子

“天天像打仗一样,护理工作琐碎杂乱,物资准备、人员协调、医嘱落实、护理督导等等,哪个环节都不能有梗阻。”李丰芹的工作笔记上密密麻麻记着要落实的工作,干成一件划掉一件。

李丰芹是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二病区的护士长,从2月初进驻到现在,她已在火神山医院坚守了一月有余,她也见证了这所医院从完成工程交接到逐步安排病患入住的点点滴滴。

“护士们来自不同科室,每个人的工作习惯、耐受力、适应度都不一样,所以要想建立合理搭配、高效运转的排班模式,就得与每个护士进行沟通。”李丰芹说,作为护士长,她除了要做日常行政工作外,还要深入病房,完成专科护理指导、整理护理文书、维护日常设备、处置垃圾分类等任务,“对于每批收入病区的患者,我也会详细了解患者情况,明确护理注意事项。”

有着16年护士长工作经验的李丰芹,做事雷厉风行,“当日事当日毕”是她一贯坚守的工作准则,和她搭班过的同事都说,李丰芹是个“风”一样的女子。

每个人心里都有最柔软的一块地方,对于李丰芹来说,正在备战高考的儿子就是她的“软肋”。“在孩子高三这一人生的关键时期,我不能照顾他的起居,也不能陪伴他左右,作为母亲,我心有愧疚。”她说,好在孩子一直很懂事,理解并很支持她的工作,甚至还反过来宽慰她,让她等自己学有所成的好消息。

你笑起来真好看

“不计得失,无论生死!”一个多月前,医院发出抽组组建医疗队的消息后,37岁的张丽主动请缨驰援武汉。

作为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二病区护理组的组长,张丽从踏上岗位的那一刻起,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除了尽心护理病患外,她还要把组里的所有护士平平安安地带回家。

平日里规范操作保护自己的同时,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的张丽深知,对新冠肺炎危重病患者来说,和科学的治疗一样,精神上的抚慰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小小的一个举动,在患者的眼中或许都是大大的安慰,他们内心里渴望得到关爱。”

有一次,病区里新转来一名患者,初来时她的精神状态和食欲都不好,整天躺在床上,神情冷漠。经过了解,张丽得知,这位阿姨情绪低落是由于一直想不明白自己如何患上的新冠肺炎的,内心有些绝望。“我一有空就去找她聊天,找到她心病的病根后就开导她说,是因为她的免疫力差一些,所以现在更要每天都吃一些蛋白质和蔬菜、水果,饭后适量活动,增强免疫力。”张丽说,没几天后,她就看到了发生在阿姨身上的可喜改变,这让她充满了成就感。

张丽回忆,还有一次,她在病区里给几位老人讲解饮食注意事项时,其中一位老人看着她说:“你笑起来真好看!”“阿姨,我裹得这么严实,还戴着护目镜,你能看到我呀?”老人回答:“我看不到,但是我能听到,能感受到啊。”

她的工作是“找茬儿”

35岁的闫菲是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二病区的一名护士。她至今仍记得,自己的入鄂第一“仗”,就是与病毒抢时间。

闫菲说,当时她随“大部队”刚刚抵达火神山医院,在病患入住前,她临危受命,负责监督病房改造、检查验收工作。从通风设施到消毒、密闭系统,门锁是否关严?管道是否堵塞?集装箱交界处是否有漏风情况?紫外线灯是否完好?闫菲在未完全竣工的病房里来回穿梭,把查到的问题汇总,报给施工方修整完毕后,再一一核对,“这项工作关乎到后续病人入住后的安全问题,一点儿都不能马虎,那个时候,我的工作就是找茬儿。”

在闫菲看来,护士是一份必须心里装着爱才能做好的工作。不久前,她所负责的病房里收治了一对母子患者,母亲75岁,是个聋哑人,且不识文字,这使得她与人交流有极大的阻碍。经过几次沟通,机灵的闫菲迅速总结了这名患者表达基本情绪的手势,比如:老人如果想吃面条,就会用手比划筷子,模仿吃面条的样子;感觉头晕的话会指指头,然后用手指在胸前画圈圈……她把自己总结出的这些手势含义,积极和其他医护人员分享,后来,每次当她走进这间病房,那对母子都会冲她竖起大拇指。

告诉自己不能倒下

“46床到输液时间了。”“33床需要更换输液液体。”“35床要做咽拭子”……一条条指令在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二病区的对讲机里不停发出,该病区护士邹巧玲正和同事一起,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奋战在抗疫的暴风眼。

自打进入火神山医院工作后,繁重忙碌的工作对每名医护工作者来说都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平时身体有个这那不舒服的小毛病,能忍都忍了。”邹巧玲说,谁也不敢倒下,因为自己倒下的话,就会给同伴增添压力,为了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邹巧玲戒掉了零食,就连喝水也养成了小口抿着喝的习惯,“我的身体不光属于我自己,我把自己身体养好了,救治患者时就能多尽一份力。”

几天前,邹巧玲在路过一病房时,发现一患者表情痛苦、呼吸困难,通过检测其心率和血压,她发现患者的生命体征正在急剧下降,在紧急通知医生前来救治的同时,她紧紧握住了患者的手,不停地对患者说话,鼓励她不要放弃生的希望。

给病人插鼻导管,需要与其近距离接触,会增加感染风险,邹巧玲二话不说,主动把这任务揽了过去,后来,该名患者因救助及时转危为安,同事们都为邹巧玲点赞。

“我们会用心呵护,不离不弃。只要大家心中充满战胜疾病的信心,就一定能早日康复出院。”在给患者的寄语中,邹巧玲这样写道。

责任编辑:刘秋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