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刊发解辛平文章:全球战“疫”的中国答卷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解辛平 发布:2020-04-08 03:10:17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六)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一个强大的国防,一支强大的军队,总是在关键时刻给予人民最大的信心和底气。

时刻准备着——2020年这个春天,人民军队响应习主席号令,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练兵备战,“给人民带来妥妥的安全感”!

“有一根弦我们紧绷着——”南沙上空,正在执行战备巡逻任务的海军航空兵某师战机直刺苍穹,飞向祖国最南端;

“有一种使命我们肩扛着——”中原腹地,中部战区空军某团运-20战机刚刚完成武汉抗疫物资投送任务,迅即进行任务转换,展开多个高难课目训练;

“有一片风浪我们紧盯着——”东海海域,东部战区成体系出动驱护舰、轰炸机、歼击机和预警机等多种装备,开展实战化课目演练,检验多军种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

“宜将剑戟多砥砺,不教神州起烽烟”,平时枕戈待旦,关键时刻才能不辱使命。正是由于时刻紧绷战备之弦,三军官兵才能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提供安全环境、坚强后盾和强力支援。

这一天,武汉天河机场,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地标。

分秒不差——2020年2月13日上午,震耳欲聋的发动机轰鸣声由远及近,6架运-20、3架伊尔-76和2架运-9军用运输机呼啸而至,每隔3分钟就精准降落1架。

2月13日,军队增派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护人员,乘坐运输机抵达武汉。解放军报记者 范显海 摄

这是运-20大型军用运输机首次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也是人民空军首次成体系大规模出动现役大中型运输机执行紧急空运任务。

同一天,从上海、广州、济南、太原等12个方向,经铁路运输,军队医疗队和45吨物资依次抵达武汉。

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场检验人民军队改革成效的大考。军事观察家认为,这次中国军队参加抗疫虽然是一次非战争军事行动,但体现的就是战争速度——进入状态快,部队集结快,行动展开快,它展现了一支军队的实战能力。

2月13日,军队增派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护人员,乘坐运输机抵达武汉。解放军报记者 王传顺 摄

历史的长河潜流向前,往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发现令人惊叹的进步。

12年前,汶川大地震震后13分钟,全军应急指挥机制紧急启动;震后5小时30分钟,军队第一支专业地震救援队飞抵灾区;4天之内,十几万大军冒着余震强行军进入重灾区,展开争分夺秒大救援……

12年后的今天,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冠病毒,人民军队以一个个更加精准高效的“第一时间”,清晰地刻录下战斗力增长的新维度。

第一时间启动——疫情发生后,军队迅即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与此同时紧急启动的还有联需、联采、联运“三联”工作机制,军委机关各部门密切协同、快速响应,由此获得应急行动效率的加速度。

第一时间响应——联勤保障新体制进入“战时状态”,仅用8小时就完成西安、上海、重庆3个方向3个架次共450名军队医务人员及随运物资紧急投送保障任务。

第一时间动员——国防动员系统着眼“面向三军、协调军地”职能使命,紧急动员,组建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全力保障武汉市民、各救治医院生活物资……

从“汶川答卷”到“武汉答卷”,人们直观地看到了一支军队在改革重塑后的全新面貌和胜战底气。

“最艰难的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己。”2003年抗击非典,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和她的战友们,成功研制“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让使用该药剂的一线医护人员无一感染;2014年远赴西非,抗击致死率高达90%的埃博拉病毒,最短时间内研制出抗病毒疫苗;今年3月16日,陈薇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开展临床试验,又一次让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

从小汤山到火神山,从汶川抗震救灾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人民子弟兵履行使命的铿锵足迹,浓缩着人民军队的能力重塑和时代之变。战“疫”至今,一位国际观察员作出这样的评价——“中国军队在这次抗疫中的表现,配得上所有掌声。”

(七)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庚子春节,因为一场罕见的疫情,变得格外沉重。无数的人们,也因此与武汉这个远方的城市,一起惊心动魄、跌宕起伏。

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医生赵宏,一腔热血请战:“作为医生,作为共产党员,人生在世,有三件事不能避:为民请命不能避,为国赴难不能避,临危受命不能避。”

微博上未具名的一位普通医生,一身担当请缨:“现在病毒肆虐,祖国需要我们,一生中被祖国需要的机会也许只有一次!我自愿加入医院的各项治疗活动,无论生死。”

“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大灾如大考,考验着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大灾如炼炉,熔炼着一个民族的精气神。

面对疫情,目之所及,无数个逆行的身影构成熠熠生辉的群体影像——

他们是受命出征的院士,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心怀大爱,把自己当战士,如铁人般拼命。

他们是闻令而动的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雷厉风行,到达武汉即直抵核心战场,危急关头尽显英雄本色。

2月3日下午,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进入武汉火神山医院病房完成各项准备工作。解放军报记者 范显海 摄

他们是全力攻关的军地科研人员,把科研当战场,争分夺秒与疫魔赛跑,用科技力量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智慧。

他们是坚守一线的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没有“最硬的鳞甲”,却以最温暖的情怀始终冲锋在前。

和平时期,我们的热血何以澎湃?我们的泪水何以滚烫?那是因为,太多的人们给了我们太多感动。

2月18日,社交媒体上一段30多秒的短视频看哭了无数人。穿着笨重防护服的武汉市第三医院护士长蔡利萍,追着殡仪馆的汽车一路小跑恸哭。车上,是她在这次战“疫”中殉职的爱人——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作为护士长的她,却无法护佑自己的爱人,原本约好的一起凯旋,变成了此刻的生离死别。

没有生而为勇,只是选择无畏。截至2月11日24时,全国医务人员确诊新冠肺炎1716例;其中,湖北医务人员确诊1502例。仅武汉市中心医院,就有4名不同科室的医生因感染新冠肺炎不幸殉职。

但,没有人畏惧。有的,只是医者仁心的生死坚守。

医患之间互相鼓励,是火神山医院看到的最多场景。解放军报记者 王传顺 摄

是什么支撑一个民族在灾难中不断创造感动世界的奇迹?历史学家的回答是“人民的品质”。

一位西方教授研究了中国的上古神话后得出结论:西方的神话,是听从神的安排,只有中国的神话是向自然抗争。他说:“中国人从来都是靠自己双手换取未来。”

这种绝不屈服的韧性,像一把利剑,在历次灾难中愈磨愈利,让疫情中的每一个普通人变得不再普通——

“只要配合治疗,一定会好起来”,这句话,让人们记住了武汉方舱医院里那位戴着口罩躺在病床上静心读书的小伙子,也看到了普通中国人在灾难面前的“淡定”心态。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只是做了作为普通中国人应该做的事。”这句话,让人们记住了只身一人从海外“人肉”背回1.5万只口罩的15岁中学生赵珺延,也看到了“90后”“00后”群体的成长与担当。

回家途中全程佩戴口罩,到家之前做好全身和行李消毒,到家之后把自己隔离在卧室,做到无一人因他而感染,这一“教科书式”的自我隔离,让人们记住了由武汉返乡的大三学生郭岳,也记住了每一个普通人在这场疫情中的贡献。

“我的遗体捐献国家……我老婆呢?”这封写得歪歪扭扭的遗书,让人们记住了47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肖贤友的无私与情义,并深深铭记在这场疫情中逝去的每一个普通生命……

这个春天,在这片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一个中国人都努力散发出14亿分之一的微光,凝聚成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光、信仰之光、希望之光。

“我们并不只活在我们所属的时代里,每个人身上也扛着历史。”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无数“扛着历史”的普通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坚韧,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魂。

1 2 3 4 5

责任编辑:于雅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