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军城”山东青岛:以城市的名义与人民海军同频共振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董 强 发布:2020-07-01 04:14:03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亦蓝亦红

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

有人说,海洋是青岛“永久的天然的机会”。从国家到地方,从行业到产业,相关布局更佐证了这一判断:青岛有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一大批“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聚集了全国近30%的从事涉海研究的院士、近1/3的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

夕阳西下,徜徉在青岛栈桥,远望海天相接,近观海水退潮。任凭浮想联翩,又有多少人能想象,百余年前,这里曾是青岛最早的军用人工码头?

青岛与国防结缘,并不偶然。

史料记载,明初为抵御倭寇设灵山卫,青岛建了古镇口炮台。1892年,清廷为巩固海防,开始派兵驻防青岛,修建总兵衙门、炮台、栈桥。民国年间,“口”被改为“营”,古镇“口”也就成为古镇“营”,直至这处炮台被废弃,古镇口才又改回原来的名称。

然而,令人悲愤的是有海无防。当驻军成为摆设、不堪一击的时候,青岛作为近现代城市的命运,注定了不能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先是德国长达17年的占领,后是日本近16年的两度蹂躏。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走进大泽山抗日战争纪念馆,重温“石雷威震四方”抗击日寇的历史画卷,不禁对人民群众的抗战精神肃然起敬。

1938年,日军在大泽山周围先后建起20多个据点,对抗日武装展开无情绞杀,妄图控制整个胶东。由高家、韭园、南台、北台、所里头5个村组成的高家民兵联防,发起反“扫荡”斗争。枪支短缺、地雷不足,他们就自制炸药造地雷,1941年秋还造出了石雷。民兵武装采取“石雷与铁雷结合”“布雷与冷枪结合”“埋雷待敌与送雷上门结合”等灵活战术,先后毙、伤、俘日伪军2300余人。

80年弹指一挥间。2018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成功举办。“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将青岛打造成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成为青岛人持续努力的又一目标。中俄联合军演和海军成立60周年、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等多项军队重大活动在青岛举行,让青岛人引以为豪。

这几年,青岛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四个不”日益深入人心:基础设施建设兼顾国防需求,不搞虎头蛇尾;军队社会化保障有序推进,不搞跑马圈地;军地协同创新,不回避存在问题;与兄弟地市开展拥军竞赛,不怕横向比较。

抚今追昔,许多人感慨系之,国家风雨飘摇,城市听天由命;国家繁荣昌盛,城市日新月异。以经略海洋为己任的蓝色青岛,同样是一块红色热土,红色永远是蓝色的依托和支撑。

利军利民

以十五个攻势赢得机遇

按照青岛规划,争取2022年实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届时达成城市“慧”思考、产业“慧”融合、社会“慧”协同的发展目标。

智慧城市建设,在青岛一年前发起的15个攻势中得到校正和加速。

2019年初,青岛市委一班人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发挥青岛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用开放的国际视野整合全球优质资源?很快,青岛在全市进行海洋攻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等15个攻坚拔寨的重大部署。

伴随主城区20条断头路相继被打通,主城区与各区市“半小时交通圈”的形成,以及青岛和周边的烟台、威海等地的交通进一步畅通,部队机动能力显著提升。

如今,磁悬浮线路规划研究启动,山东半岛城市群一体化正在形成。青岛陆海空立体交通大通道日益畅通,纵向畅通黑吉辽陆海联通南下,横向畅通日韩向西通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亚欧陆海联运。

在我国5个计划单列市中,按经济总量,深圳第一,青岛第二。青岛一系列动作赢得广泛赞誉,认为青岛“读得懂企业,读得懂企业家”。

中国包装联合会为军服务专委会秘书长王桂鑫则称赞,青岛还“读得懂军人,读得懂国防和军事”。

据悉,由王桂鑫牵头的物流集装化体系建设,已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落地,探索为陆海空立体联运提供高效保障。军民两用的标准化周转箱战时为军、平时为民、急时保障,“一箱贯三时”的综合效益正在显现。

集装箱改变世界,周转箱利军利民。

如果说集装箱好比全球化的“肾”,一个个冷冰冰的铝制或钢制大箱子,曾经堆积出我国每年逾2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值,那么今天周转箱正在以绿色环保、循环开放、智能高效的叠加效应激活国防动员潜力,并将深刻改变国防动员格局。

1 2 3

责任编辑:刘秋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