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前夕
中宣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
联合发布13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火箭军某工程旅彝族营长沙子呷
就是其中一名

沙子呷研究改进机械装备性能。刘明松 摄
从军18年
转战大半个中国
常年与大山岩石为伍
沙子呷在深山洞穴里奉献着青春
与此同时也收获了进步和成长
他从一个用不熟练筷子
说不清普通话的彝族放牛娃
成长为如今的
全国人大代表
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
在这位彝族军人身上
有太多让人感慨的故事
脚趾骨折仍咬牙坚持
他被称为阵地“铁人”
坚守在阵地施工一线
沙子呷一直很拼
战友们都称他为阵地“铁人”

沙子呷与战士们鏖战在“水帘洞”。方雷 摄
事情还要追溯到他刚入伍的时候
在一次任务中
沙子呷的右脚被一块钢板砸中
冷汗瞬间布满额头
坐下查看伤情后
他发现没有明显外伤
抱着不拖连队后腿的心态
他咬牙坚持
继续天天上工地
并暗暗激励自己
“当兵打仗牺牲都不怕,这点伤痛算什么!”

沙子呷当副排长时带领战士打风钻。魏玉麟 摄
半个月后
沙子呷的脚趾迟迟不好
甚至开始发炎溃烂
被指导员发现后
他才将受伤的事情说出
拍片后医生表示很严重
3根脚趾骨骨折
因耽误的时间太长
可能需要截肢
幸运的是
经过精心治疗
沙子呷的脚最终保住了
事后战友们纷纷感叹:
“简直就是阵地‘铁人’。”

沙子呷身先士卒冲上危险作业面。魏玉麟 摄
往后十几年
那个拼命冲锋的沙子呷
一直坚守在一线阵地
右脚上斑驳的疤痕
也成了留在他身上的
“特殊军功章”
“差不多是差多少”
阵地上的他不放过丝毫差错
阵地上的沙子呷敢闯敢拼
却也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
不肯放过一丝一毫的隐患
“差不多是差多少”
更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沙子呷检查施工质量。方雷 摄
2015年6月的一天
沙子呷上工地检查夜班情况
来到了某被复作业面
发现侧墙底部
有一部分土工布焊接不牢固
裂开了一道3公分长的口子
现场负责的带班骨干解释:
“裂缝在底角部位,也就3公分,
又不影响施工质量,没必要返工吧。”
但沙子呷态度坚决
坚持要求将模板拆除
把土工布重新焊接好

沙子呷任连长时带领骨干检查安全隐患。魏玉麟 摄
在沙子呷看来
施工中的每个环节
都与阵地工程质量密切相关
绝对容不得半点疏忽
只有不断追求极致
才能创造出精品工程
哪怕毫厘之差
也必须推倒重来
也正是靠着这股细致和规范
多年来沙子呷手下的官兵
更是从未出过安全问题
孩子刚出生6天就离开
2年后相见却叫了声“爷爷”
冲锋阵地
沙子呷赢得了
领导和战友们的肯定
但常年坚守在大山深处
沙子呷能够留给家人的时间
却少之又少

沙子呷与妻儿。魏玉麟 摄
2006年沙子呷的大儿子出生
提前休假回家的沙子呷
每天守在妻子身旁忙个不停
想把这些年对妻子的亏欠好好弥补
然而事与愿违
孩子出生后第6天
沙子呷接到了单位电话
单位在施工中遇到了难题
希望沙子呷能尽快回去

妻子莫小梅十分支持丈夫沙子呷的工作,其家庭被表彰为全国“最美家庭”。刘明松 摄
一边是刚出生6天的孩子
和坐月子的妻子
另一边则是关系到国防安全的
阵地建设任务
思索再三
他还是决定跟妻子如实相告
妻子莫小梅知道后
内心酸楚却也没有表现出来
反倒安慰起丈夫
叮嘱他放心回单位
而这一走就是两年多
这段时间里
莫小梅也曾多次
想带孩子来队见见沙子呷
但由于工区地处高寒高原
沙子呷只能一次又一次
劝阻想要来队的妻子

沙子呷妻子莫小梅来队探亲是战士们最快乐的事儿。方雷 摄
2009年7月
时隔两年
沙子呷终于又见到了妻儿
见面的时候
儿子看着陌生的他
半天不敢上前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
孩子犹豫半天后
竟然怯怯地叫了声“爷爷”
原来,沙子呷和父亲长得很像
常年的国防施工又让他有点“显老”
这才造成了误会
这一刻的沙子呷哭笑不得
尽管心中有些许酸楚
却也深深明白
自己不单单是一位父亲
更是一名党员、一名军人
对沙子呷来说
从放牛娃到“砺剑尖兵”
18年发生了很多变化
但身为一名坚守深山的导弹“筑巢人”
这18年似乎又从未改变
不变在机械轰鸣的日日夜夜
那份拼劲闯劲
以及深刻内心的责任与担当
摄影:刘明松 方雷 魏玉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