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黄崖奇功:守护八路军"武装生命线"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米艾尼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9-10-09 17:29:52

山西省黎城县城北45公里处,有一特别的峡谷,周边山崖伟岸,峭壁皆为黄色,被称为黄崖山。这里是八路军总部兵工厂旧址,也是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战场遗址。

修建在海拔1600多米高、纵深40米的天然大石洞中的黄崖洞兵工厂被称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从选址、修建到投入生产,这里曾集结了八路军中最优秀的军工科技人才、技术工人和最英勇的守卫部队。

五年间,黄崖洞兵工厂生产枪支9000多支,各类炮弹24万余发,是八路军名副其实的“武器生命线。”

当年,5000日军向黄崖洞兵工厂屡次进犯,八路军驻守部队只有不足一千人,却赢得了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而黄崖洞兵工厂的机器设备,丝毫无损。

深山峭壁间的黄崖洞兵工厂,是中国抗战史上的军工奇迹,也创造了一个战斗奇迹。

兵工起点

1938年底,在山西省阳城县举办的一次规模不小的八路军战利品展览会上,除了从日军手中缴获的“三八大盖”“歪把子”等标志性的战利品外,十支特殊的步枪和两支冲锋枪引起了官兵们的注意。

看上去,这些枪支制作工艺不算精良,甚至可以说粗糙,比一旁最有代表性的日军武器“三八大盖”逊色不少,肯定不是军工生产的标准化产品。若是和那些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枪支相比,又与“精美”相差很远。

但是,这十几支出自八路军战士之手的枪支,还是成了展览会上的“明星”。缴获的日军武器,在八路军官兵眼中不算新鲜,很多官兵的手中就用着这样的枪——“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嘛。只是这些八路军“自产”的枪,倒真是头回见到。

1938年8月,一批来自河南孟津县一带的手工造枪工人,投奔了抗日游击队,成为八路军最早期的造枪工人。这几支手工制造的步枪和冲锋枪,就是出自他们之手。据说,朱德总司令还特意宴请了这批造枪工人。

只是,造出了第一批手工枪械,距离真正的八路军兵工厂还差得远。手工造枪,工艺和产量都远远满足不了战争的需要。八路军实在是太缺枪支弹药了。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研究部主任郝雪廷告诉记者:“八路军改编之初,战士们几乎都有枪,但是队伍几次扩大以后,武器装备就远远不够用了。”

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从此走上了抗日前线。

八路军先后进行了平型关、雁门关、阳明堡等战役,在战场上的胜利,同时也赢得了人心。

“八路军的队伍一路不断的扩大,1937年底就从最初的4.5万人发展到8万人,到1939年底人数增加到27万,人员扩张带来的新问题,就是武器不足。”郝雪廷说。

国民党政府拨给八路军的武器、弹药、军饷都是按照改编初时的4.5万人支付,根本不管八路军人员扩充,甚至连4.5万人的编制也不是能按时足量供应。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只能靠从敌人手中缴获和收集民间闲散枪支这两个办法。于是,武器弹药的不足成为制约八路军发展的瓶颈,也对八路军抗日的前线战事造成了极大影响。

1937年10月21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和朱德,明确提出:“我们必须在一年内增加步枪1万只,主要方法自己制造。”

一个月后,八路军总部在山西和顺县石拐村召开干部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具体部署了开展游击战争的任务。总部提出,除每个师外,每个旅,每个团,各个游击支队以及地方政府和自卫队都要招募技术工人,开办修械所和炸弹厂。

当时,八路军最初招募的技术工人,主要来源于太原兵工厂的工人、铁路工人、煤矿工人以及民间铁匠、木匠等手艺人。

这一大批人作为技术骨干,立刻被充实到各抗日武装开办的修械所里。从此,大小抗日武装开办的修械所、修造厂、炸弹厂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及太行山大小根据地。但是,这些小型修械所,因为人员少、规模小、设备落后、位置分散,远称不上真正的兵工厂,只能达到简单修一修枪械的水平。

此时,八路军在晋东南的抗战局面,一度十分危急。

日军华北方面军为解除后方威胁,从4个师团中调集3万余人的兵力,在第1军司令官香月清司统一指挥下,由同蒲、正太、平汉铁路线和长治、屯留等地出动,分9路向晋东南地区大举围攻,企图将八路军第129师等部和在这一地区的国民党军,围歼在辽县(今左权县)、榆社、武乡地区,史称“九路围攻”。

这次围攻历时23天,以日军的失败告终。

八路军收复沁县、榆社、武乡、辽县、沁源、屯留、长治、黎城等县城18座,巩固和扩大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的这一重要战果,为建设自己真正的兵工事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总部决定,将原有的一些修械机构合并扩大,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实行统一领导和集中生产。

当时处于山西抗日根据地中心地带的韩庄村,成为了八路军总部修械所的所在地。

韩庄村,地处山西省榆社县和辽县(今左权县)交界处,住有40余户人家。1938年9月,八路军总部参谋处第四科副科长徐长勋在此地组建了八路军总部修械所,代号“流动工作团”。

总部修械所设在村前占地一亩多的一座庙宇中,6间殿堂作为工厂的厂房,八路军最初的兵工厂就在这里诞生了。

最初到达韩庄村的,是115师334旅修械所的百余名工人,他们此前的主要工作是在战争间歇为部队修理枪支,亲手制作过的武器,大概只有几千支红缨枪。

随后调来韩庄村的是129师的补充团修械所,这里的工人大多曾在国民党孙殿英部修械所当工人,孙殿英撤离晋东南后,不少工人投奔了八路军。这些工人多少还有些制造武器的经验。

不久后,晋豫游击队修械所也合并进来,他们的杰作便是在八路军战利品展览会上大显身手的手工枪支。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技术工人,组成了八路军总部修械所。到了1938年底,人员已达380多人。修械所当时有5台车床、2台刨床、3节锅炉和蒸汽动力机。

有限的设备和人员的聚集,让八路军总部修械所初步具备了小批量制造枪支弹药的条件。

虽然有工人的参与,修械所还是缺少真正的技术力量,于是,中央派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电机制造系的程明升担任所长。

没有先进的工具,程明升领导工人们“因陋就简”,用各种“土办法”造枪。

比如,他们把老虎钳固定在树桩上,配上钻头、锉刀等,进行步枪的试制。到了1939年4月,八路军总部修械所月产步枪60余支,同时完成了大量的修枪任务。

“但是由于工具简陋,当时制造出来的枪支尺寸不一,零件不能互换,射程也达不到标准。特别是枪管连射数枪就会发红。简单的说,这不是规范化、制式化的步枪。”郝雪廷说。

时任总部特务团长的欧致富在回忆录《戎马生涯》一书中写道:“我们兵工厂的家当,还没有王二麻子剪刀铺的齐全,这样的家底,要发展成能生产各种兵器的像样工厂,可以预想,道路该多么艰难。”

尽管如此,韩庄八路军总部修械所的建成,标志着太行山军事工业的诞生。

但是,随着战事的推进,韩庄很快便不再是“平安之地”。

1939年夏天,日寇入侵榆社后,八路军总部修械所的安全受到极大威胁。朱德指示,工厂应该搬到更为隐蔽的地方。

寻找新厂址的重任落在了时任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的左权身上。

左权,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市平侨乡黄茅岭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作为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左权的军事造诣极高。参加革命后,左权被党组织派往苏联留学,先后进入莫斯科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被称为“八路军中学历最高的将领”。

1939年4月的一天,左权在一张地图上发现了一个叫黄崖洞的地方,顿时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