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时隔69年,她终于找到了牺牲的父亲

来源:中国退役军人 责任编辑:姬彩红
2020-08-12 11:41:53

这是一张拍摄于1950年的老照片。

照片被72岁的刘承华和家人镶在玻璃相框中,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着。照片上,最右边那个面容已有些模糊的年轻人,是刘承华的父亲刘庆格。

新婚燕尔,投身解放战争

1925年,刘庆格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黄烨县一户贫穷的农民家庭,在家里排行老二。

1947年,在私塾读了几年书后,22岁的刘庆格成为黄骅县武工队区小队的一员。

一年后,刘庆格身上又多了两个身份:妻子的丈夫和女儿的父亲。那年年初,刘庆格经人介绍,娶了隔壁村的一位姑娘为妻。

正是新婚燕尔时,解放天津的战役打响。同年8月,刘庆格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卫生兵。

也是在这一年,刘庆格的妻子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刘承华。

1950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舍小家,保大家”的口号便开始在村里回荡。“我爷爷是村里的农会会长,作为他的儿子,要以身作则,带头报名参加志愿军。”刘庆格的侄子刘承岐回忆道。

刘庆格成为志愿军某团的一名卫生兵,随部队到天津唐屯镇集训。集训期间允许家属陪同,刘庆格的妻子住进了部队。1950年底,刘庆格即将北上,大哥刘庆喜来部队接弟弟的妻女回家。

刘庆喜曾参与过抗日战争,经历过“一个班的战友只活着回来三个”。临别时,他特意问了二弟一句,“你可以不去吗?”

“保家卫国,是没商量的事情,帮我照顾好家人。”刘庆格告别妻子、兄长,随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踏上了朝鲜的战场。

一纸让人心碎的阵亡通知书

出发前,刘庆格给妻子寄了封家书,并附上了开始那张他和战友合影的照片。

“我要上战场了,你要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孩子、照顾好家,有什么问题自己处理好。”他在信中如此嘱咐妻子。内心中,他大概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收到家书的妻子,心怀忐忑,她的肚子里正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女儿。“我二姐还没出生,二叔就上战场了,她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刘承岐感慨道。

刘庆格是卫生兵,在战场上负责救死扶伤。1951年11月,在一次抢救战友时,他的腿不幸被炸弹炸断。战友们将他背到担架上,从战场运回后方营地。

由于当时战火纷飞,通信不便,战场上发生的一切,刘家人无从知晓,他们还在翘首以盼亲人凯旋而归。

1952年春节前夕,黄烨县比往年更加寒冷。此时,刘庆格的二女儿已经5个多月大了。可是,凯旋的身影没有等来,却等来了一纸阵亡通知书。

这个消息,对于刘家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刘庆格的母亲,因为伤心过度影响身体,不久之后就去世了。失去了家中的顶梁柱,看不到生活希望的妻子,带着小女儿,含泪改嫁。

大女儿刘承华则过继给刘庆格的大哥刘庆喜一家抚养。“我爸妈害怕她难过,从小就特别宠她。”刘承岐说,直到刘承华出嫁时,他才知道大姐不是自己的亲姐姐。

“不愿意相信他已经牺牲”

“通知书上只说,我二叔在战场上牺牲了。”刘承岐说,当时,家人还以为他二叔的遗骸也被安葬在朝鲜了。

直到1953年,刘庆格家住隔壁村的战友徐学友回家后说,他上前线时正巧碰到刘庆格躺在担架上被抬下来。

“我父亲听后,就觉得二叔可能葬在国内了,甚至猜测二叔可能没有牺牲。”刘承岐说,此后六十余年,家人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刘庆格。

2011年,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府在当地建了一座烈士陵园。此时,刘庆格老家大苏庄村,从原来的河北沧州市黄烨县划归天津市滨海新区管辖,陵园为刘庆格立了一座空碑。

碑上寥寥数行记录了烈士刘庆格光辉而短暂的一生。

“这毕竟是一座空碑,家人一直希望找到他的遗骸。”刘承岐说。可中国这么大,刘庆格当年会被运回哪家医院治疗,又安葬在哪里呢?

没有头绪的刘家人,只能凭着自己的理解,把目光投向东北三省。长春、沈阳、丹东......他们去过很多城市的烈士陵园,但每一次都是乘兴而至,失望而归。

后来刘承岐又猜想,二叔有可能还在朝鲜。他曾是葫芦岛市海军试验基地的一名战士,在部队时,他结识了一位来自丹东的战友。

2016年,在这位战友的帮助下,刘承岐和妻子前往朝鲜的烈士陵园进行寻找,“陵园里有好多墓碑,很多没有名字,我们找了一上午也没找到。”

时隔69年,烈士与家人终于“重逢”

从爷爷、父亲再到刘承岐,找了三代人,可还是毫无音讯。随着时间的流逝,找到的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

就在刘家人快要放弃时,一颗“火种”让刘家人又看到了希望。

2020年7月,吉林市烈士陵园与头条寻人合作,共同为尚未联系到亲属的英雄烈士寻找亲人。7月12日,一条《河北沧州籍烈士刘庆阁长眠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静待亲人》的信息,通过地理位置精准弹窗技术,被推送到黄烨县。

当天晚上7点,沧州的一位律师王吉仓在微信群里,看到别人转来的这篇文章。“我当时正在吃晚饭,看到文章后,赶快到屋里翻阅查找烈士籍贯地的英名录。”

王吉仓曾通过查阅地方史志,帮多位烈士寻到过亲属,但这一次他却没有在黄烨县的英名录上找到“刘庆格”的名字。

多方打听后,王吉仓了解到,烈士的老家大苏庄村已于1962年划归天津市大港区(今滨海新区)管辖。王吉仓立刻翻阅了大港区区志。果不其然,“刘庆格”的名字赫然在列。

7月15日,王吉仓通过滨海新区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联系到刘庆格的大女儿刘承华。

“在电话里,她特别高兴。”王吉仓回忆道,由于刘承华年龄已高,后续沟通主要由刘承岐负责,王吉仓和刘承岐在电话里仔细核实了相关证明和信息,最终确定文章中的刘庆阁正是刘承岐的二叔刘庆格。

“我去长春烈士陵园找过,那里距离吉林市烈士陵园只有不到100公里,我没想到他会葬在吉林市就没去。”刘承岐遗憾地说。

三代人的寻找,七十载的思念,终于要迎来“团圆”的曙光。一家人已经商量好,等疫情过后,就组织家人一起去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祭扫。

父亲的样子,她不敢忘

7月16日,刘承岐和王吉仓一起前往刘承华家里看望她。聊起父亲,老人几度落泪。由于父亲走时,她年纪太小,对父亲的记忆,已经所剩无几了。

唯有父亲的样子,一直印刻在她的心中,不敢忘记。

她从家里的柜子中,小心翼翼地翻出一张塑封的肖像画,画中的人正是她的父亲刘庆格。

1976年,刘庆格的大哥刘庆喜发现,当初寄回家的老照片逐渐褪了色,刘庆格的面容变得模糊。他便从当地找了一位美术学院毕业的画家,想要为刘庆格画一张像。画家一听是给烈士画像,连费用都没有收。

刘庆喜让画家根据老照片上刘庆格的样子画出轮廓,并把自己的照片、父亲的照片和刘承华的照片,提供给画家参考。

而后,刘庆喜把画好的像,拿给村里见过刘庆格的街坊邻居们看,让他们看看像不像、是胖了还是瘦了,然后再拿回去给画家修改。

“那副画像光修改就改了三次。”

每年春节,刘承华都会小心地从柜子里拿出画像,在画像前烧上一炷香。

画像中的年轻人,身穿军装、年轻英俊,一双眼睛,囧囧有神,永远定格在了26岁。

这是女儿对父亲模样的全部记忆。

供稿: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