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成都离西藏很远,这所学校却离边关很近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李晓霞 郭丰宽 马嘉隆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1-12-20 09:42

为奉献者奉献

■四川省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校长 张守和

成都离西藏很远,学校离边关很近。

2019年8月,当我被任命为四川省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校长的时候,感到肩上担子沉甸甸的,生怕辜负了部队首长的嘱托和边防军人的期待。经过两年多的办学实践,我更读懂了一等功臣、卫国戍边英雄陈祥榕那句打动万千国人的心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为奉献者奉献,这是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入职后的“第一课”。

成都七中八一学校走过71年风雨历程,以一代代军人子女为纽带,始终与雪域高原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边关奉献力量。做中国的理想教育,倾尽全力为军人子女的健康快乐成长打造一片沃土,既是身为师者的神圣使命,更是为了让远在边关的奉献者安心坚守。

为奉献者奉献,是一种高尚的责任。没有谁生来就懂得奉献,没有谁注定会成为英雄。雪域高原的边防军人是高尚的,他们的奉献值得全社会敬重。边防军人将子女托付给我们,我们就要让奉献者放心,对每一名军人子女的全面成长负责。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几年,军人子女经过八一学校培养塑造,不仅要有优秀的成绩,更要有强健的体魄、坚毅的意志和正确的“三观”。同时,我们还要坚持做好“扬长”教育,用心呵护每一名军人子女的梦想,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成长,让他们真正能笑对今后的人生。

为奉献者奉献,需要有出类拔萃的专业技能。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无论是“一碗水”的受教育者,还是“一桶水”的教育者,显然都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从事军人子女教育的人,更应该积极主动创新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成都七中八一学校积极推行的领雁课程体系,就是贯彻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教育理念,努力做到启迪有方、治学严谨、爱生育人,着眼军人子女群体的整体发展,立足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争少留遗憾、不留遗憾,努力让部队、社会、军人和军人家庭各方满意。

为奉献者奉献,更要有奉献者的境界和胸怀。对高原军人而言,以身许国难许卿,军人子女难免与父母聚少离多。军人子女教育从业者,除了专业技能外,更应该心怀对高原军人的尊重与理解,用真情补上军人子女成长中远离父母的情感缺位,给他们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亲情陪伴。下一步,我们将有意识地走出去,学习借鉴一些地方军人子女食宿站、部分高校军人子女预科班的成功经验,努力把学校建成培养塑造军人子女的教育平台、服务平台和创新平台,奋力打造“军人味·学术气”特色品牌。

当学生爱上拉练

■四川省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教师 何国章

20公里拉练,4至5个小时完成,对学生体质和意志都是一种考验。

长途拉练是我校少年军校的特色课目,也是学校国防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为了传承老西藏精神,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意志品质和集体凝聚力,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中学部学生进行一次徒步20公里的拉练。成都周边的龙泉山、鹤鸣山、虹口、小鱼洞等地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很多学生以前没有经历过如此长距离的户外徒步,第一次参加时既充满期待又有点害怕。学校在设计拉练路线时,起点和终点并不在同一个地方,一旦开始就没有回头路,这打消了个别学生当“逃兵”的想法。老师全程参与学生的拉练活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们加油鼓劲,也会提供必要的保障。

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而一群人走可以走得很远。当学生在拉练中走完一条条路,翻过一座座山,也就更能体会“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拉练路线一般含有一段人迹罕至的山间小路,有时甚至要自己开路才能通过。这就需要学生们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同时还要相互扶持,无形中增进了彼此友谊,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我和学生们一起穿越小鱼洞后写道:“漫步幽静水杉林,洗肺健身看风景……路虽远,可挡不住我们前行的脚步;人很累,可没有人选择放弃。这是一次路途的征服,更是一次自我的超越。”

见惯了城市的人工绿植,山林中突然出现不知名目的花花草草,会带给学生们别样的惊喜。山沟里和山脊上的植物有较大差别,不同地方的岩石、土壤同样差别很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亲近自然的所见所闻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然,这些往往也会成为教师授课的素材。

毫无疑问,拉练拉动的是脚步,磨炼的是意志,增长的是见识,提升的是能力,锻造的是品质。

学校正在把拉练等活动纳入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奋力打造“军人味·学术气”特色品牌,努力培养体魄强健、身心和谐、气宇轩昂、英姿飒爽、腹有诗书、血性担当的国家栋梁。

第二课堂 胡第红摄

光荣时刻 李胜子摄

国防教育 李胜子摄

再攀新高 张博越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