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熊雄:生如闪电之耀亮

作者:宋海峰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3-03-17 10:55:29

赣西北九岭山脉中段南麓的宜丰芳溪镇下屋村,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杰出领导人熊雄的故乡。

熊雄故居大门口,竖立着一块镌刻着聂荣臻元帅题写的“熊雄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石碑。走进故居,让人感受到厚重的历史韵味。时光仿佛回到100多年前,熊雄少年立志,踏实探索,不断追求进步,并为自己所认定的目标奋斗终生的形象逐渐清晰。1906年,年仅14岁的熊雄就发出“我辈青年应志在四方,不能再作井底之蛙,埋头诗云子曰了”的感慨。

地理学上有个词叫“零坐标”——即一条路的起点。1911年初,熊雄毅然放弃在南京优级师范学堂的学业,回南昌参加李烈钧组建的江西新军学生军,投身于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这是熊雄报国救民航迹的“零坐标”。

在辛亥革命期间,熊雄又先后参加了癸丑讨袁、护国护法运动。“二次革命”失败后,熊雄来到日本,进入东京“浩然庐”军事学校学习,并参加了孙中山组建的中华革命党,从事民主革命活动。

“孤帆去国趁秋风,碧水无边热血红。”为寻求救国真谛,熊雄又远赴法国勤工俭学。这期间,熊雄的心情始终舒畅不起来,在他的眼前,国家凋敝,遍地狼烟,满目疮痍,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这种苦闷迷惘、忧国忧民的心情在他登巴黎埃菲尔铁塔时所作的诗中表露无遗:“登高东望一咨嗟,长剑倚天信手拿;北海鲸鲵终就戮,南圻逐鹿竟谁家?”

信念之所以成为信念,是因为内心对于理想的渴望,对梦想的执着。在熊雄留下的宝贵文稿中,清晰地记录着他在法国接受社会主义思潮濡染后,在思想上的巨大改变——“处处都能够发现资本主义的罪恶,和劳动者的痛苦”“中国的出路应该是社会革命”“俄罗斯十月革命的成功,也是一个大证据”。从此,他坚定地选择了信仰马克思主义。

理想信念,让人坚定执着;初心使命,让人一往无前。在转赴德国留学后,熊雄加入了共产党。不久后,受组织派遣,熊雄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和红军学院学习军队的政治工作。十月革命故乡丰富多彩的留学生活,使熊雄的无产阶级人生观、世界观进一步确定。他认定,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是拯救中国的唯一道路!

熊雄故居院子外,屹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镌刻着周恩来1959年在审查中国革命展览大厅,行至黄埔军校版前时的嘱咐:“宣传黄埔要宣传熊雄。”

在历史的时空隧道里,99年前初夏的一个画面逐渐清晰。这年的6月16日,孙中山先生乘坐“江固”号军舰登上长洲岛,宣布这所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创办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正式开学。刚刚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国共产党,对于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政治工作,是黄埔军校与一切旧军事学校的分水岭。1924年11月,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后,创造性地制定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制度,军校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1925年9月,熊雄与叶挺、聂荣臻等从苏联回国后,先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主任等职,还兼任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长,中共黄埔军校“党团”书记。从此,熊雄登上了一个大有用武之地的政治历史舞台。

熊雄一生中最光辉的业绩,成就于黄埔军校。

烟花三月,我心怀敬意,来到广州的黄埔军校旧址,得以了解熊雄为军育人为党献身的点点滴滴。时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的聂荣臻回忆,熊雄是继周恩来之后,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的主要领导人。熊雄在黄埔军校前后一年零九个月的工作期间,其中主持政治部工作一年零五个月,是主持工作最长的一位。在黄埔军校工作期间,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从事军队政治教育的杰出才能在黄埔军校舞台上得到充分绽放。

最耀眼的辉煌,来自于最深重的苦难。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靠机缘,也不是来自神的赋予,而是来自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奋斗。

“人世斗争几日平,漫漫也应到黎明。听潮夜半黄埔客,充耳哭声和笑声。”默念着展柜里熊雄赠给黄埔军校学员的这首短诗,我不禁感谓,诗中不仅有以天下兴亡和百姓疾苦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更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

天降大任,风云不负。红色史册记载,在任职内,熊雄创新军校政治教育,提出了“军事与政治打成一片”和“理论与实践打成一片”的教育理念,制定、建立和健全了一系列政治工作制度,并亲自讲授《军队中政治工作》,开创了军校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熊雄的学生陈奇涵上将是这样评价他的:熊雄“不但是一个马列主义的理论家,并且是马列主义诚笃的实践者。凡属与他接触,特别是受到他的熏陶的人,都深深了解他对革命的无限忠诚,而深为敬仰的”。

历史风云,时空叠影。我军大批将帅从这所“将帅的摇篮”走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建立汇聚起磅礴力量。如果说,黄埔军校是他们戎马生涯的起点,是他们走向将帅之路的开端,那熊雄就是他们的引路人。

日月每从肩上过,江山常从风云看。东征胜利后,周恩来已离开黄埔,熊雄实际上代表党主持军校政治部的工作。在他任职内,先后邀请了毛泽东、刘少奇、彭湃等到军校作政治讲演,共产主义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传播。

凝视着展柜里当年熊雄主持创办的一份泛黄的《黄埔日刊》,我想象当年他伏案审改这份革命性很强刊物的情形——他凝神而思,字斟句酌,奋笔疾书。讲解员介绍,《黄埔日刊》内容从革命理论探讨到军事训练实践,无所不包,有力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普及,被黄埔军校师生称为“革命洪钟”。

眼望黄埔军校礼堂,心中起伏,我似乎听到熊雄振聋发聩的演讲声:“要时时刻刻干革命工作”“不使自己变成反革命或假、半革命派,要为党的主义即为被压迫民族——特别是工农利益而奋斗牺牲”……

从熊雄孜孜不倦教育学生的铮言中,我们可以窥见熊雄是把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扛在自己肩上的共产党人。

在纪念列宁逝世三周年之际,熊雄在撰写的《列宁与黄埔青年》文末慷慨激昂地号召学生:“黄埔学生!你们要认识时代,准备时代需要,为被压迫民众的需要而革命而死!我愿这样和你们同路去死!”今天,再次读到这些文字,依然让人热血沸腾。

熊雄是具有信仰情操的人杰,熊雄是令人景仰的先烈。“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对他如山的理想、如磐的信念,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充满尊敬和钦佩。

黄埔军校第五期学生许光达大将在一篇怀念熊雄的文稿中留下这样的文字:“熊雄同志啊,假使不是你当时给了我们政治的武器,指示了前进的道路,哪里能够留下历史的荣耀!”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逆历史潮流而动,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人惨遭杀害。4月16日,熊雄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关押在广州南石头监狱。

当时才19岁的宋时轮的牢房距离熊雄的牢房只有两个房间,熊雄鼓励他说:“不用怕,我是公开的共产党员,又是黄埔的最高领导之一,枪毙、杀头,首先轮到的是我熊雄。我都不怕,大家还怕什么?要坚持下去,斗争到底!”

黄埔岛,这个让人驻足缅怀的地方,见证着熊雄先烈至死不渝、永不叛党的忠诚,闪耀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之光。面对敌人高高举起的屠刀,年仅35岁的熊雄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慷慨赴死。

丹心昭昭,浩气长存。

近代以来,一批又一批如熊雄一样的共产党人,把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扛在自己的肩上,为胸中的主义、心中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力量!

(作者系《江西日报》社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