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早期战争史上,有一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黄沙大捷。军史记载,黄沙之战是红军以劣势兵力打垮敌优势兵力的一场恶战,也是红十七师北上湘鄂赣苏区中的第一个大胜仗,此役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教材。
春暮芳菲,夏初清芬之时,我慕名来到黄沙大捷战场遗址——赣西北天宝乡黄沙村,寻访那段红色战史的史迹。
沿着陡峭的台阶而上,黄沙大捷红军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在眼前。抬头仰望,纪念碑上,镌刻着萧克上将题写的“黄沙大捷革命英雄永垂不朽”碑辞。碑的北面,镌刻着萧克上将《贺黄沙大捷纪念碑落成》一诗:“黄沙大捷、战胜强敌。万众一心、三军奋力。冲锋陷阵、斑斑碧血。红军英名、永垂日月。”
我的目光望向纪念碑基座刻的碑文:“1933年11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湘鄂赣省委和红十六师立即向东行动,会合从湘赣苏区北上的红十七师,由红十七师师长萧克统一指挥,共同完成破坏南浔铁路,钳制敌人的任务,以配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
清晨,山风习习,薄雾渐散。驻在安福县枫田、固江一带的红十七师,奉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从安福县的丰田、古江出发,突进分宜县,北渡袁水,再过锦江,在泥泞的山路上向高安县疾进。
黄沙大捷史迹馆史料记载,蒋介石得知红十七师北上的消息后,急调驻于铜鼓县的敌六十二师钟光仁旅和分驻宜丰县城、天宝、潭山的敌朱耀华十八师同时出动,企图从两面夹攻红十七师。萧克在研究了敌我形势后,决定将敌引入苏区腹地——宜丰县黄沙地区予以痛击。
黄沙村是个群山环抱的小村藩,与奉新县的九仙汤交界,东有龙形山,北有紫阳坛,西有栗西垴,南有一小坑口。整个地形如箕斗口,易守难攻,而且坑口有修、铜、宜、奉中心县委和县苏区机关驻扎。这一有利条件,有利于联合苏区地方武装力量和依靠苏区人民的支援歼灭敌人。
1934年2月2日夜幕降临之际,红十七师出敌不意,从宜丰县花桥调头西行进入黄沙村。当晚,宜丰县苏维埃主席兼军事部长张立生,赶到黄沙村的廖氏宗祠,向萧克详细汇报了敌情、黄沙水口龙垴的地形。
“兵者,诡道也。”当天晚上,萧克召开了中心县委、县苏维埃和地方武装负责人参加的军事会议,制订了巧设“布袋阵”迎敌的作战方案:红十七师主力占领龙垴山、猴子山大小山头形成包围圈;少共国际连守石陂,宜丰县独立师守太子庙,防止敌人窜往甘坊;宜丰县苏维埃保卫队负责诱敌深入。
萧克在回忆录中记载,当时,国民党军兵力近万人,持有大量德国毛瑟枪和捷克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天上有飞机扫射扔炸弹,地上有火炮疯狂轰击。反观我军,红十七师是规模较小的游击兵团,全师才4000多人,全师不到人手一枪,每人只有五发子弹,轻机枪也只有不到十挺,有的战士只有鸟铳或大刀。
行走在黄沙大捷战场遗址,我一路在想,面对装备精良、兵力多于我军一倍多的敌军,人少、武器差的我军是如何取得黄沙之战胜利的?
军队能不能打仗、能不能打胜仗,指挥是一个决定性因素。战场指挥灵活施用谋略,就是最大的胜算。
在纪念黄沙大捷五十周年之际,曾参加过此役的周仁杰中将,在重登龙垴主峰时对黄沙大捷给予了高度评价:黄沙之战,在组织指挥上是十分成功的。整场战斗,决策果断,战场选择、兵力部署正确,反攻时机及时;指挥员在情况危急时刻,镇定自若,指挥若定,尤其是在对付敌机轰炸上表现了机智灵活、趋利避害的斗争艺术。
2月3日早晨,宜丰县苏维埃保卫队采取游击战术,将国民党军钟光仁旅与朱耀华师诱入黄沙,此时,驻守在瞭望哨阵地的我军前卫营各种火器齐射,凭险抵抗,连续打退了敌军三次冲击,为主力部队歼敌赢得了时间。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龙垴主峰山顶,当年红军作战的工事、战壕遗留的痕迹还在;山间,云雾迷蒙,松柏苍翠,不复昔日红军的奋战呐喊与战火硝烟。
一程春色尽,人间五月来。走在龙垴峰险路陡、坎坎坷坷、曲曲弯弯的山路上,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周仁杰中将在回忆录《从井冈走来》中的感触:“黄沙大捷是一曲人民战争的胜利凯歌。我们一到黄沙,上上下下全动员起来了,他们送来了粮食、蔬菜,协助我们修工事事……体现了根据地游击区的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深感阶级感情。”
周仁杰的感慨,说明了这样一个哲理,如果说中国共产党有什么成功密码,那这个密码一定与两个字有关:人民。
天色一点点暗下来,豆大的雨滴啪啪滴落,龙垴山、猴子山呈现出一幅气吞山河、雄伟壮丽的人民战争画卷。一时间,龙垴山及周边山头堑壕曲折,檑木纵横,竹钉、壕沟等障碍物互相交织、浑然一体,像是披上了层层坚固的铠甲。全体军民更是众志成城、严阵以待,准备歼击入侵之敌。
一段烽火岁月,一次惊心动魄的战斗……这些虽已远去,但一直未从记忆中消失,都留在黄沙的山山水水间。
登上龙垴主峰顶端,荆棘、杂草掩不住曾经战事的痕迹,用于建造工事的砖头不时从草丛里探出头来,千米战壕展示了当年那波澜壮烈的一幕。
战法千万条,敢打第一条。2月3日上午,黄沙之战全面打响,四架敌机俯冲式轮番滥炸,我军阵地硝烟弥漫,红军官兵头顶敌机扫射、轰炸,勇猛冲杀,打得敌人血肉横飞,死伤遍野,体现了红军官兵战而必胜的决心与勇气。
战斗精神催生强大战斗力。战争是物质的较量,也是精神的比拼。敌军第一次进攻失败后,将背包、米袋等丢掉,轻装冲锋。刚冲到半山腰,红军机枪猛烈开火,居高临下,扫向敌人,枪声、号角声、呐喊声汇成一片,响彻云霄,气势如虹。
勇气是军人应该具备的首要品质,战争史上从不缺乏敢于刺刀见红的军队。黄沙大捷,我军凭的是刺刀尖上显军威这一我军敢打必胜的精神“内核”,凭的是红军官兵血性虎气持续迸发的不竭动力。
刺杀,代表着血性,代表着无畏。过了片刻,不甘心失败的敌人又卷土重来,向龙垴主峰我军阵地再次发起疯狂的进攻。此时,山顶上突然没有了枪声和爆炸声,只听见刺刀碰撞咔咔直响,红军官兵的喊杀声与国民党军的嚎叫声连成一片,战士们刺刀弯了就用枪托,枪托断了就用石头,敌军尸体遍布山坡。
战位凝聚军魂,战地锤炼血性。正当敌军又向龙垴主峰疯狂反扑之时,敌钟光仁旅指挥所在肖家架起电台指挥,红五十二团侦察分队分队长周仁杰发现后,当即带领两名侦察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手榴弹将敌电台炸毁,打乱了敌军的指挥系统,我军趋势发起反冲击。
巧摆迷魂阵,以敌制敌。战到下午三点,四架敌机又来对红军阵地狂轰滥炸。正在指挥的萧克从望远镜中看到,敌阵地上摆着白布标记与敌机联络,立即命令战士在阵地上也摆上白布,不仅使敌机失去轰炸目标,并将炸弹扔到敌军阵地上,许多敌军来不及躲避,便被炸死炸伤,埋在土里。战局仍呈一边倒的状态
展狮虎之威,对敌以雷霆之击。2月3日傍晚,我军官兵向盘踞在西边山头的敌人猛烈进攻,敌两个团长被击伤,敌军纷纷向天宝、同安方向逃窜,狼狈“宵遁”,红军官兵冒着枪声、爆炸、硝烟追歼逃敌。
“凡战,以力久,以气胜。”此役,我军俘敌三百多人,打死、打伤敌人五、六百,缴获步枪四、五百支,轻重机枪四十多挺,还有大量的弹药和军用品。敌师长朱耀华险些被俘,敌旅长钟光仁被击伤。黄沙大捷后,红十七师在奉新县百丈与红十六师会师,两师并肩沿修河而下,向预定目标马回岭挺进。
夕阳西下,放慢脚步,一路缓行。我爬上猴子山山顶,俯视着黄沙的山山水水,蓦然回首,时光虽已飞奔了八十多年,但黄沙大捷告诉我们,人民军队以信仰为内核、以智谋为辅翼的血性胆气,使我军既具有“共产党打仗,没有什么老样”的灵活战术,又涌现出大批毫不犹豫、毫无畏惧,不吝热血、英勇献身的官兵。这样的军队是无往而不胜的。
(作者系《江西日报》社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