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盛夏的一天,负责“东风五号”试验组织计划工作的上官世盘,突然接到上级首长下达的一项任务。
上官世盘
时任国防科委司令部 参谋
张蕴钰副主任说,你们研究一个办法,能不能两发导弹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打。
为确保试验成功,“东风五号”全程飞行试验采取“备二打二”的方案。也就是说,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上官世盘和战友们要将4枚导弹的发射工作全部准备到位,并把其中两枚导弹在一周之内按时打出。而这一切都要在发射场内进行。
01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立于1958年10月,是中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导弹航天发射试验中心。成立之初,因发射基地与北京长途通信的秘密代号为“东风”,也被人们称为“东风基地”。
基地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青山头脚下,四周戈壁茫茫,条件十分艰苦。一代代东风人坚守大漠,见证了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第一次“导弹原子弹结合”试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
这一次它将再担重任,托举起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
5020工位是中国最早的航天发射塔,曾经成功发射过“东方红一号”,被誉为“功勋发射塔”。但1970年之后,这座发射塔就再也没有启用过。长年累月的风沙侵蚀,已经严重影响到发射架的功能,一次全面而细致的维护保养势在必行。
很快,一支由发射和机械修理骨干组成的特别小分队进驻东方红卫星发射场。
在这些能工巧匠的手下,仅一个月的工夫,5020工位便又恢复了往昔雄风,神采奕奕地矗立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静待“东风五号”赴约。
02
1979年初,“东风五号”洲际导弹02批第二枚遥测弹低弹道即将进行飞行试验。
这次试验是洲际导弹携带核材料的一次飞行试验,属于“两弹结合”冷试验。罗布泊被选定为这次试验的任务落点。
这枚导弹最特殊的部分就是弹头端头帽,对弹头携带的有效载荷起到保护作用。
这枚端头帽由中国首次研制的新型材料制作而成。弹头进入大气层后,端头帽能否有效防护烧蚀,会直接影响到洲际导弹弹头的定型工作。因此,在导弹冷试验的条件下,能不能顺利找到完整的弹头端头帽,成为此次试验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张长文是这次试验的亲历者,当年正是他带队进入罗布泊,搜索导弹残骸。
在茫茫戈壁沙海中,寻找一口铁锅大小的端头帽,无异于大海捞针,更不要说搜索作业区还位于核沾染地带,困难程度远远超乎张长文的预料。
张长文
时任东风发射基地六站作训股 股长
要穿着防护服,背心、裤头全都放在边上,戴着口罩,用胶布把边上封死,手上戴着手套,完了再套一层,又套一层,用绳子缠紧。穿上那个衣服,你就不能大小便。
经过8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搜索小分队终于找到了完整的弹头端头帽,为后续“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与试验数据。
随着“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各项预定试验相继完成,东风发射场的测控通信和其他设备也陆续实现了更新换代,进行“东风五号”全程飞行试验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03
1980年1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了国防科委关于上半年进行“东风五号”全程飞行试验的请示,邓小平批示:如准备来得及,以五月试为好。
1980年4月下旬,就在全部准备工作行将进入尾声之时,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从北京传到了东风发射场。
李秀臣
时任东风发射基地测试站 参谋
发动机的一个管,在北京发现有一个鞋带状的多余物。这一批发动机当中,有一台到了基地,他们就怀疑基地的这台发动机,是不是也有这个情况啊。
经过认真复查,除了两处地方不便检查外,技术人员并没有发现类似隐患。
其中一个不便检查之处,是已经焊接密封的燃料箱。由于燃料箱体积较大,仅有一个狭窄的圆形口,从外部很难清查。在现场督战的“东风五号”洲际导弹研制单位总指挥张镰斧,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亲自钻到箱体里检查。
张镰斧是1937年入伍的老革命,参加过大小战役100余次,始终拼杀在战斗第一线。1960年,张镰斧调到中国航天事业的诞生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工作。从“东风一号”到“东风五号”,张镰斧身先士卒、不惧艰险的革命作风始终未变。
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张镰斧拖着多次受过重伤的身体,艰难地钻进了燃烧剂箱体,结果没有发现多余物。
现在,只剩下为发动机输送燃烧剂的喉管没有检查了。
喉管的形状又细又深,根本无法进入检查。指挥部紧急协调国防科委机关,火速从北京抽调一位主任医师,携带全套胃镜设备乘专机赶到发射场。通过胃镜测试,没有发现任何多余物!
很快,两枚“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在厂房完成全部测试,状态良好。
大漠东风烈,剑指太平洋!发射场上,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只待那一飞冲天时刻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