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学党史丨不负先辈之志:今天,军号依旧嘹亮
■中国军网记者 赵镭饷
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外的红军司号员雕塑。中国军网记者 赵镭饷摄
驻足在福建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你一定会被分列在道路两侧的数座红军司号员的雕像所吸引。他们或立正、或昂首、或冲锋向前、或肩扛红旗,但无一例外都是向着胜利吹冲锋号的姿态。雕塑无言,却足以将我们的思绪带回那段战火峥嵘的岁月;军号无声,却以一种永恒的旋律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之上。
如此多的红军司号员形象雕塑,其设计灵感的来源正是宁化县珍藏的全国唯一一本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近日,“而今迈步从头越——长征路上学党史”网上主题宣传福建线活动采访团成员走进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了解这本军号谱背后的故事。
这本号谱的主人名叫罗广茂。1930年,红军来到福建宁化,年仅15岁的罗广茂便去参加了红军。他个头虽小,但中气十足,于是成了部队里的司号员,之后还被送到司号大队学习。结业时,学校发给他一本《军用号谱》,罗广茂向上级首长保证:“人在,号谱就在!”
罗广茂为何将这本号谱看得比生命还重?
宁化县文保中心主任邱明华向记者解释道,红军的军用号谱里面有340首曲谱,主要分为勤务类、作战类、行动类、名目类等几大类。因为当时通信非常落后,就需要靠这些不同的号声来传递信息,可以说它就相当于红军指挥的密码本。
从接到号谱的那一刻,这本号谱就被罗广茂一直带在身上。直到罗广茂因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没有能够跟随红军参加长征,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并保证这本军号号谱的安全,罗广茂便将这本号谱交给母亲代为保管,并再三叮嘱母亲要像爱护儿子的生命一样爱护它。
后来,罗广茂回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母亲询问这本红军号谱在哪里,但无奈年事已高的母亲怎么也想不起来,这本号谱也就成了他的一块心病。随着母亲的过世,这本号谱的下落也更加渺无音讯。
直到1974年,罗广茂在拆建家中谷仓时意外发现仓底木板上被牢牢钉住的油纸包,将它打开,正是罗广茂在心里惦记了几十年的军号号谱!没有人知道罗广茂当时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他的儿子罗云清只记得,那天父亲很高兴。找到号谱后没两天,罗广茂便将这本珍贵的红军号谱和自己保存的号嘴捐赠给宁化县。
罗广茂珍藏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以及使用过的号嘴。中国军网记者 赵镭饷摄
“我父亲当年才15岁,还是家中独生子,家里人虽然不舍他参军,结果他背着我奶奶,自己跟堂弟跑去参军了。”70岁的罗广茂之子罗云清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父亲的传奇经历。可以想见,虽然不甚明白这本小册子的重要性,但这位母亲仍然将儿子最为珍视的信仰好好地保护了起来。
在罗云清的印象里,已过世的父亲不善言辞。他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想偷拿父亲的铜制号嘴换糖吃,被父亲狠狠教训了一顿。很难想象这样一位沉默寡言的乡下汉,竟是能在战场上以嘹亮军号鼓舞战友斗志的红军司号员。当记者问起罗云清,他的父亲有没有在家里再吹起过军号的时候,罗云清说,没有,从未见过父亲在家里吹过军号。后来,讲解员介绍,在验证罗广茂失散红军身份的时候,县里曾请罗广茂吹奏这本红军号谱上的曲子,罗广茂能够丝毫不差地吹奏出来。
在记者看来,罗广茂虽然再没吹过这本号谱,但嘹亮的军号声从未在他的心里消逝。也许,在这位老红军劳作的时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甚至在梦中,他无数次在心中吹响那熟悉且嘹亮的军号。这本静静躺在展柜中的军用号谱,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着军事指令与行动信号的手册,更是一部无声的历史见证者,诠释的是红军战士最为坚定的承诺和信仰。
于人民军队而言,军号声是战场上最响亮的语言,它激发出每名战士内心深处最坚定的信念。走在“军号嘹亮——中国红色军号历史陈列”主题展中,记者看到,嘹亮的号声便是人民军队成长壮大道路上的见证者:
1934年8月,红九军团作战科科长周希汉带着军直属队在罗文坝地区作战,在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下,周希汉让号兵连散开,每隔十米一个号兵,一百多把军号一起响起,敌军顿时军心大乱,红军战士呐喊着冲向敌人,击溃敌3个团;
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陕北采访,曾看到一位红军战士正迎着朝阳吹响冲锋号,斯诺赶紧端起照相机,留下了红军响吹冲锋号的画面,并取名为《抗战之声》;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冲锋号令“联合国军”胆战心惊,军号吹出了志愿军的血性胆略,更吹响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
……
宁化县文保中心主任邱明华告诉记者:“这本号谱,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忠诚。让我们能够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的过程当中不断的积蓄力量,汲取精神滋养,战胜新长征路上的更多的各种各样的困难。”
罗云清对记者说,小时候读书的学校是泥巴做的土坯房,现在变成了三四层的砖房,过去村里的土路才一米多宽,一到下雨天便满地泥泞,现在到处是宽敞平整的水泥路……当年,罗云清的父亲罗广茂所参加的红军部队正是为了被压迫的劳苦大众而英勇战斗,而如今的幸福生活便是对革命先辈们最好的告慰。
宁化县“军号嘹亮——中国红色军号历史陈列”主题展一角。中国军网记者 赵镭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