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破晓,光华万丈涌”
■陈鲁民 吴 峰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里,珍藏着一本《东北抗日联军歌集》,其中收录了李兆麟将军创作的《露营之歌》,激励人心的歌词,映射出抗联英雄的不屈意志。站在这件文物面前,参观者无不肃然动容,耳边似乎响起枪声阵阵,松涛呼啸,一下子把人们带回到了那个血与火交织的悲壮年代。
图为《东北抗日联军歌集》,现藏于东北烈士纪念馆。
李兆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团政委、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政治部主任兼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第六军政治部主任、第三路军总指挥。1938年,中国大地正处于抗战的关键时期,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尤为激烈艰苦。为了激励士气,鼓舞人心,李兆麟基于自身丰富的战斗经历和深刻的情感体验,结合战友们的感悟,精心创作了《露营之歌》。歌曲套用古曲“落花调”填词,激昂的旋律与豪迈的歌词完美结合,饱满的情绪与乐观的精神相得益彰,曲风悲壮激昂,迅速在东北抗日联军各部队中广泛流传,成为鼓舞士气、凝聚军心的重要精神力量。
“起来呀,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其时,面对敌人的处处紧逼,抗联战士们在冰天雪地、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九死一生。《露营之歌》就是李兆麟将军在战斗间隙一段一段写出来的,写写改改,前后用了数月时间才最后完成。这首歌不仅记录了抗联战士们在极端艰苦条件下的战斗生活,也展现了他们坚定的信仰、英勇无畏的精神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成为反映抗联艰苦奋战历史的佳作,也是抗联战士对那段峥嵘岁月的真实记载。
“携手吧!共赴国难!振长缨,缚强奴,山河变,万里息烽烟……”这首著名的抗战歌曲细致形象地刻画了当时艰苦卓绝的环境,夏日是“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冬日是“朔风怒号,大雪飞扬”“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然而就在这样艰辛异常的条件下,抗联英雄们豪情不减,气冲斗牛,“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乐观向上,自信满满,“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对胜利充满渴望,对强敌敢于藐视,“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歌曲中既有豪爽硬气,又有乐观自信;既有克服困难的勇毅,又有战胜敌寇的决心。《露营之歌》如同黄钟大吕,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是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反映。
“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在与日寇的斗争中,李兆麟作为辽南地区抗日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身经百战,屡立战功。他曾带领着东北义勇军攻打沈阳,在松嫩平原开展艰苦的游击战,在东北抗战中发挥了中坚作用。据统计,1939年6月到12月,李兆麟率部与日军交战数百次;他带领的抗联第三路军与杨靖宇的抗联第一路军让日军吃尽苦头。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后,李兆麟率部先后攻占敌军几十个战略要点,被誉为“东北人民十四年抗日的一面大旗”。
1946年3月9日,抗战胜利后不到半年,立下赫赫战功的李兆麟将军牺牲了。英雄虽逝,精神长存。他留下的《露营之歌》,作为一首反映东北抗联真实战斗生活的战歌,不仅是那个时代英雄儿女们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写照,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争取自由独立的坚强意志。想想当年《露营之歌》所描绘的战斗场景,我们更加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它是先辈们用艰苦奋斗和流血牺牲换来的。回顾李兆麟将军的战斗经历,我们也为他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英雄品格所深深打动。身处和平年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较以前有巨大改善,有一些人却沉溺于物质享受,吃不了苦也不愿奋斗,一遇困难挫折就想放弃。想想当年先辈们恶劣的战斗环境,想想他们的艰苦奋斗,今天的我们没有理由懈怠不前。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当继承发扬革命先辈顽强不屈的意志品格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服疲沓、懈怠等不良情绪,始终保持昂扬斗志,进一步激扬奋斗信念、激发奋斗热情、激励奋斗意志、激活奋斗潜能。无论面对多么严峻复杂的困难和挑战,都不畏惧、不退缩,以敢于战胜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意志胆魄,“越是艰险越向前”,不断开创强军事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