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家纾国难
■田广学
我的家乡黑龙江巴彦县是一块红色沃土,曾涌现出很多抗日英烈和可歌可泣的抗战英雄故事,其中有一段流传至今、让家乡人民引以为傲的“平洋传奇”。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期间,来到这个传奇的发生地——张家油坊屯。当我面对英雄张甲洲故居几间陈旧的茅草屋时,不敢想象如此偏僻的山沟里,竟能走出一位叱咤风云的抗日将领来。敬畏之情促使我辗转联系到英雄的女儿张亚勤和外甥孟祥臣,听他们回顾了这个家庭舍家纾国难的悲壮经历。
1932年5月,东北黑土地乍暖还寒。张家油坊屯人声嘈杂,熙熙攘攘,是屯里大户老张家在北平念书的大儿子张甲洲回家结婚来了。让村民们困惑的是,张甲洲已娶妻生子,这咋又……
采访中,我问孟祥臣,乡亲们对他舅舅“再婚”的疑问。孟祥臣说,外公家在屯里口碑好,仗义为人、好善乐施。因此,乡亲们知道这次舅舅回家“再婚”,肯定事出有因,所以只是心里犯嘀咕,对外没有一个人乱说。
果然,张甲洲是用假结婚掩人耳目。“再婚”第四天凌晨,在屯里的一口老井前,突然欢声雷动,红旗舞动。由张甲洲任总指挥、共有200多名抗日志士组成的巴彦抗日游击队,正式宣布成立了。
张亚勤对爸爸那次“再婚”,如数家珍。那年她刚满8岁,爸爸回来了,她又欢喜又害怕。让她欢喜的是,从她懂事起,就没抓住过爸爸几回影儿,每回问妈妈,妈妈都说爸爸在外面挣钱。这次,她可把爸爸盼回来了。让她害怕的是,奶奶常念叨,爸爸是个不愿着家的人。他这次回来,还会不会再离开?她甚至还有点怨恨爸爸,从没见爸爸给她买过什么吃的,哪怕是一块糖呢!爸爸就拿回过一个铁盒子,里面装的是字块,让她读书认字。
张甲洲,字平洋,1907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张家油坊屯。自幼聪颖的他,16岁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立齐齐哈尔第一中学。因反对军阀混战,组织同学示威游行,他被学校开除。他又考入沈阳文华中学,眼见民族危难,组织游行示威活动,再次被开除。随后,他考入齐齐哈尔甲种工业学校,当选为黑龙江省学生会会长,因发动学生反对日军暴行遭到逮捕,被营救后南下北平。1928年,他考入北大;1930年投身学生运动,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一次营救学生中被捕,并在狱中结识了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冯仲云。受其影响,出狱后,按照组织安排,那年9月他从北大退学,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此后,张甲洲先后任中共北平西郊区委书记、北平市委宣传部部长和北平市委代理书记。
九一八事变后,张甲洲面对东北家乡沦陷忧心忡忡。1932年春,在中共满洲省委的安排下,他返回东北。经过秘密联络、筹备,以假结婚名义,在张家油坊屯宣告巴彦抗日游击队正式成立。
张亚勤记忆最深的是,游击队成立没几天,张甲洲回到家里对奶奶说:“我们(游击队)要走了,你和父亲送送我们吧!”奶奶看张甲洲挎着匣子枪,吓得直打哆嗦。张甲洲又叫人去地里把爷爷找回来。爷爷回来看到家里人面面相觑的样子,问道:“非走吗?”张甲洲跪在二老面前,一字一句地回答:“救国难,打鬼子,走!”知子莫若父。爷爷知道自己儿子是啥样的人,选择了支持。张甲洲跪完双亲,起身要走,张亚勤抱住张甲洲的大腿泪如雨下、难舍难分。
游击队离开张家油坊屯那天,张甲洲与妻子告别。他语重心长地说:“对不住你了,这些年都是你千辛万苦地照顾家,照顾二老和女儿。游击队重任在肩,没有国,哪有家?我们宁死也不当亡国奴,就要远行打鬼子去。”张甲洲把张亚勤搂在怀里,最后深情地对妻子说:“我这一走,不知啥时候能回来,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看着妻子默默流泪,张甲洲强忍泪水,对妻子说:“你一定好好带孩子,如果……你就改嫁吧……”
多年以后,张亚勤回忆当年说:“那天,爸爸远行抗日,其实就已做好了牺牲准备。爸爸走后,按着他预先的安排,我们散尽家财。爷爷、奶奶、妈妈带着我远走他乡。以后,我们再也没有爸爸的消息。一家人分离,竟成永别。”
巴彦抗日游击队举旗抗日,队伍迅速壮大到千人之多。1932年8月,张甲洲联合其他义勇军,一举攻下巴彦县城、东兴县城,成了白山黑水间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抗日武装力量。后因需要,张甲洲改称张进思,受党的指派,潜入佳木斯富锦一中,以教师身份继续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在他的影响下,富锦一带先后有3批学生走上抗日救国道路,不少人后来成为我党东北抗日的中坚力量。1937年8月28日,张甲洲前往抗联师部途中遇敌袭击,不幸牺牲,年仅30岁。
2014年,张甲洲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如今,在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和清华大学“清华英烈碑”上,都镌刻着一个名字——抗日民族英雄张甲洲。
今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和3位战友来到张甲洲烈士纪念馆,再一次瞻仰了英雄传奇的人生历程。英雄不惜舍家纾难、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伟大情操和崇高家国情怀,让我们心里深受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