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曾给广大抗战军民以巨大激励,它的旋律如黄河涛声,一直澎湃在一代代革命军人的心中——
每当唱起“黄河之滨”
■雷从俊
午后抵达南京,我按照《录取通知书》的提示,找到了“鼓楼区挹江门街道中山北路252号”。当年我梦寐以求的这所军校,如今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的一个教学区。当天下午,我和短训班的同学们一边走报到流程,一边熟悉校园环境。望着绿荫之中高耸的教学楼,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第二天一大早,随着清脆的哨声,我和同学们迅速起床下楼,准备列队集合参加早操。这时,校园广播传来雄浑激越的歌声:“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听着这熟悉的歌声,我顿时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这地方,无疑是长江南岸,而歌里却唱着“黄河之滨”。从祖国各地集合在这里的新时代革命军人们,聆听着一首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歌曲,即将开始他们的早操。
虽然这首《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的旋律那一刻正沐浴着长江之畔的暖风,但它的每个音符、每句歌词,都与千里之外的黄河有着不解之缘。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连续突破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和大渡河,跨越了险象丛生的雪山草地,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古老的黄土高原沸腾了,黄河向着从远方跋涉而来的队伍张开了母亲般的臂膀。
1937年1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由保安迁往延安。这座陕北小城,成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延河流水光闪闪,战士饮马走河边……革命征途千万里,毛主席指路红旗展……”延河,作为黄河中游一条著名的支流,流淌着艰辛也流淌着荣光,流淌着苦难也流淌着辉煌。
伴随着形势的发展,刚刚迁至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正式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时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兼政治委员的毛泽东同志,亲自制定了教育方针和校训。为了激励学员们刻苦学习军政课程,肩负起抗日救国的重任,他还提议由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人凯丰为抗大写一首新校歌,以取代原来的《红大校歌》。
凯丰接到任务后激动难抑。面对党中央赋予抗大的重任,看着一批批朝气蓬勃的革命青年,他心潮澎湃,文思泉涌。很快,他将这份从心底流淌出的歌词交到青年作曲家吕骥手中。吕骥手捧歌词反复吟咏,内心激荡不已,澎湃的乐思挟裹着炽热情感奔涌而出,仅用短短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谱曲工作。歌曲以黄河母亲之名,召唤中华儿女团结奋起,“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这首歌,歌词参差错落、气势磅礴,曲风刚劲有力、雷霆万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很快从校园传遍延安,飞越万水千山,唱遍抗日前线,并一直传唱至今。
我最早知道这首歌,是在它诞生50多年后的1992年。那年冬天,刚刚穿上军装的我和战友们一起,从黄河故道以南的豫东平原出发,前往东北军营。火车上,几首优美的流行歌曲过后,突然响起了铿锵有力的旋律,其中就有这首以“黄河之滨”开头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对于这首几十年前的老歌,当时绝大部分新兵不太熟悉,我也没太注意,只知道火车正途经松花江畔的哈尔滨,向东一路奔驰。
我最早唱起这首歌,是在1996年。这年9月,我从驻守在林海雪原的军营考入位于长沙的一所军校。庄严的开学仪式上,有一项议程是“全体起立,唱《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当时我还记不住歌词,只是跟着旋律哼唱,内心还有点疑惑。明明是在湘江边上,怎么唱着“黄河之滨”呢?后来才知道,我们学校原为东北军政大学和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总团合并组成的华中军政大学湖南分校,而东北军政大学的前身,就是1945年10月向东北挺进的抗日军政大学。这么说来,“黄河之滨”正是一代代军中学子显著的精神坐标。深入学习校史后,我还了解到,当年的抗大先后在全国各个抗日根据地创办了十几所分校。伴随着抗大毕业学员的足迹,这首歌在抗日根据地广泛流传,深深激励着广大抗战军民。
这些年,我在湘江边的军校唱过它,几次到其他军队院校参加培训也唱过它,在军营歌咏比赛中听过它,在天安门广场盛大的阅兵活动中更是领略过它青春激扬、无往不胜的艺术魅力。
当年,抗大学员在歌声中走出菁菁校园,从“黄河之滨”出发,加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战斗的伟大事业中。此刻,当我在长江南岸的军校里,再一次情不自禁地唱起“黄河之滨”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不知不觉间已走进抗战的血火,与前辈们的情感融为一体。在歌声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似乎早已相互交融,澎湃着共同的情感,激扬着同样的气概。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黄河浪涛滚滚,而不远处的长江也在我的耳际澎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