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边打,后边演
■战斗剧社 刘西林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以后,120师主力一部奉令挺进冀中,战斗剧社随师政治部同行,通过同蒲、平汉两道封锁线,于1939年1月经由晋察冀边区进入冀中平原。
我们一进冀中,正遇到敌人对冀中进行第三次围攻,我们的部队立即投入战斗。这时战斗十分频繁,一仗接一仗,几乎每天都要打仗、每晚都要转移,经常和敌人相距只有一二十里。但我们仍利用战斗间隙,想方设法为广大军民演出,并新排了7场歌剧,编演了新的舞蹈《平原游击队》等。不久,为了机动灵活地消灭敌人,部队首长决定大部分后勤人员撤到冀西山地,战斗剧社也随留守处和教导团转移到晋察冀边区灵寿县陈庄镇附近驻扎。
晋察冀边区也不是太平世界,经常有敌人“扫荡”。为了更好地适应战斗环境,剧社开始进行军事训练,我们从瞄准、刺杀、投弹到侦察都学习了。
在这期间,我们利用战斗间隙在张家庄、城南庄一带进行多次巡回演出。特别是陈庄战斗中在火线上的演出,至今令我记忆犹新。1939年9月中旬,边区人民正在准备过中秋节,敌人乘机奔袭陈庄镇,扑空后迅即撤退。这时,贺龙师长已经带领主力部队从冀中来到路西,并和晋察冀一个团出敌不意地把撤退的敌人团团包围起来。战场就摆在离我们不到半里路的冯沟,我们很多同志就趴在村边土梁上观察战场情况。这时,贺师长给我们传下话来:“要搭起台子,放开胆子,好好演戏!”周士第参谋长亲自指示我们,要把顶好的戏都拿出来,战斗部队轮流下来看戏,“前方后方比赛”。
就这样,前边打,后面演。贺师长等首长别开生面的安排,大大鼓舞了部队的战斗热情。战斗打了6天5夜,剧社一直演到胜利结束战斗。这次演出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艺术的战斗作用,我们本身也受到很好的锻炼。
我们在晋察冀边区的8个月时间内,在创作上取得了很大收获,改变了依靠外来剧本的局面,开始自己动手编写反映现实斗争的剧本,并获得成功。这些剧目的演出,受到了边区人民的欢迎,他们说:“这戏演的是咱自个儿的事,一看就懂”“这戏演到点上啦,我们爱看”……
(标题为编者加,文章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