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创造也是我军的优良传统
■江永红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关于抗战的各类出版物很多。笔者发现,在一些抗战叙事中,作者有时为了突出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忽略物质力量的重要性,对发明创造所起的关键作用也讲述得不够充分。
《抗战烽火中的好发明——战法与武器》(海燕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一书,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抗战故事,如地雷战、地道战等,从发明和科技的角度予以重新诠释,赋予了老故事新面貌和新内涵。这种方式力图让读者更全面、更清楚地了解抗日军民留下的光荣传统,对历史研究和未来启示都有一定的意义。
其实,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充满智慧的发明创造俯拾皆是,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雁翎队,其名字就来自一项特殊的发明。
当年,白洋淀的游击队利用河湖港湾、苇地荷塘,与日军展开水上游击战争。他们使用一种叫做“大抬杆”的土枪,一管能装200多粒铁砂,打出去一大片,百米之内杀伤力很大。然而,这种武器的火门容易受潮,导致哑火现象频发。游击队员们就地取材,用一根雁翎插入火门,有效地解决了受潮问题,雁翎队也因此得名。
又如,铁道游击队之所以练就扒铁轨的绝技,是因为他们独创了扒车钩:一根铁棍,一端设计成钳子,专门用于拧螺丝;另一端则是铲形撬棍头,便于撬动铁轨……这些看似简单却充满智慧的发明,在战争环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充分展现了抗日军民的机智与勇敢。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抗日根据地的民兵们,开动脑筋发明的多种地雷,包括踏板雷、吊雷、挑棍雷、夹子雷、钉子雷、梅花雷、子母雷、飞行雷和头发丝雷等。此外,他们还研发了化学引爆地雷和滚珠地雷,并根据实际需求,将其设置为延时或定时引爆状态。
地雷战中的“爆破英雄”赵守福、于化虎、李混子等人制造的地雷多采用石头、瓦罐等简陋材料,外观并不起眼,但在实战中的威力和科技价值不容小觑。
比如,赵守福发明了一种延时起爆地雷,巧妙借鉴了古代滴漏计时的原理,利用竹节、小木板等材料制成计时器,可以精准控制起爆时间,堪称一种土制的定时炸弹。
由于这种地雷具有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杀伤力强大的特点,各抗日根据地纷纷举办地雷战培训班。仅赵守福一人,就先后指导了不少抗日军民。当时,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刘鼎,遵照彭德怀副总司令的指示,组织人员编写了《地雷制造使用法》和《各种地雷触法装置法》,作为地雷战的教材下发至部队,并亲自主持地雷战培训班。
从该书中还可以看出,成熟的地道设计涉及多方面的科技知识。譬如,地道的圆拱形顶体现了工程力学中的拱形原理;挖地道时使用的地面敲击法,实际上运用了声波导航的原理;通信联络中使用的土电话,仅凭一根丝线和两片硬纸做成的话筒,便实现了声波的传递;粪池发酵产生的沼气,被用于照明,堪称一项环保工程。此外,地道的战斗系统、预警系统、防毒系统、防水系统等,虽然设备简陋,但实用性比较强。
众所周知,广泛流传的《游击队歌》中,有一句歌词是“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确实,从敌人手中缴获武器以武装自身,是我军武器的一种来源,但若将其当作我军获取武器装备的唯一途径,那就太片面了,不妨加上一句“没有枪,没有炮,我们就自己造”。
抗战时期,面对国民党政府拒绝向我军提供武器弹药的困境,除了在各根据地自行制造石雷等非制式武器外,八路军还专门设立了黄崖洞兵工厂、梁沟兵工厂、韩庄修械所、茅屋兵工厂、琼崖纵队兵工厂等。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洪流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工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淬炼和锻造。
被誉为“兵工泰斗”的刘鼎,曾在德国和苏联留学,是我军第一批火炮的制造者。他带领一群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缺乏机床和原材料供应的困境中,巧妙发明了轨道机床等简易装备,利用拆卸下来的铁轨作为原料,先后成功研制出多种设备。赤胆忠心的军工战士们,夜以继日为人民军队提供军火武器,为战胜凶恶的日本法西斯立下了卓越功勋。
因此,在重温我军抗战历史时,不可忘了咱们的好发明,既包括武器,也包括战法,都是战胜日寇的重要物质力量。并且,重视发明创造也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是抗战精神的组成部分。今年九三阅兵所展示的武器装备,都是从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中精心挑选的。这些装备不仅彰显了我国军事工业的飞速发展,也反映了我军发明创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