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就地过年”成为了流行词,而在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革命战争年代,在战场“就地过年”却是党和人民军队的常态。回眸历史,我们不妨去感悟革命先辈们在战场硝烟中度过的一个又一个“当年鏖战急”的春节。
一、除夕,用口袋阵将敌人“包饺子”
1929年1月1日,国民党湘赣两省“会剿”军总指挥部在萍乡成立,准备以3万兵力大举进犯井冈山,发起第三次“会剿”。

大柏地战斗纪念馆一角。资料照片
寒冬腊月,红4军主力乘敌军还未合围之时,离开井冈山,出击赣南。由于缺少补给,加上国民党军队穷追不舍,红军当时的处境正如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所说,“为我军最困苦的时候”。2月初,还有几天就要过春节了,国民党“追剿”军第15旅旅长刘士毅命令全旅分路堵截追剿红军。
2月9日,正值农历除夕,红4军主力进抵瑞金城北约60里的大柏地山区,身后的刘士毅部紧咬不放,与红军相距仅有一天的路程。
在敌军孤军冒进的情况下,红军决定利用大柏地山区峡谷的有利地形,以主力伏兵布成长形口袋阵,以一部分兵力引诱追兵进入伏击圈,在新年给反动派包一场“饺子”。
时任红28团3连连长的粟裕曾回忆:“这天正是农历除夕,……吃饱喝足以后,我们离开大柏地,埋伏在石板道两旁山上的树林里。朱德同志安排一些人挑着担子停在道上,装作掉队的人员,要他们见到敌人就向埋伏区里跑。”
战斗打响后,红军向敌人发动猛烈进攻。大柏地之战,红4军取得下井冈山以来的第一次大捷,为这一年的春节增添了不少欢乐。亲历此战的陈毅称此役“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
1933年夏,毛泽东重返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下了《菩萨蛮·大柏地》一词:“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二、年关将至 战土城 渡赤水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后,中革军委下达《渡江作战计划》,决定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汇合。此时,蒋介石调集40万兵力打算将红军围歼于乌江西北地区,而湘江血战之后,中央红军由瑞金出发时的8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

土城渡口纪念碑(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年关将至,危机四伏!
为了给中央红军赢得渡江时间,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军领导人决定趁尾追的川军立足未稳之际与之决战,以红3军团3个师的绝对优势兵力速战速决围歼川军郭勋祺部。
土城战役打响!
然而,情报却出了差错,敌军不是情报中所说的2个团,而是2个旅万余人的川军精锐。1月28日,敌我双方从拂晓激战至黄昏,逐渐演变成拉锯战。关键时刻,红军总司令朱德亲自到前线指挥。凭借援军及火力优势,敌军一度攻至白马山红军指挥部前沿,陈赓、宋任穷率领干部团猛打猛冲,终于将敌军压了回去。
眼看速胜无望,毛泽东当机立断命令与敌人脱离接触,不再北渡长江,转而西渡赤水。这一正确决策打乱了国民党军的尾随计划,也促成了毛泽东一生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
1月29日,红军一渡赤水进入古蔺、叙永地区。2月3日是除夕夜,红军各个炊事班开始准备年夜饭。红军在土城筹集到不少食物,到叙永后又没收了当地民愤极大的土豪的粮食、财物和年货。这些东西先由穷苦乡亲分配,再由没收委员会根据需求进行安排。毛泽东将自己年夜饭中的一份腊肉送给了伤员,只多要了一份辣子。
从傍晚到大年初一凌晨,毛泽东等领导人以通宵会议的方式完成了除夕“守岁”。随之一系列正确决议的制定出台,红军开始变被动为主动。

如今的娄山关郁郁葱葱,充满生命力。(遵义市委宣传部供图)
2月18日,元宵节花灯挂起,此时红军趁贵州敌军兵力空虚之际,快速进军黔北,第二次渡过赤水河。随后,红军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取得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三、“枪声就是命令”
沂蒙老区,沭河两岸。一场发生在除夕的战斗,让这里的群众永远铭记。

朱村抗日英雄纪念碑。吕骞 摄(来源:人民网)
1944年1月24日,农历除夕。这天拂晓,盘踞在临沂地区的日伪军1000余人突袭沭河西岸的抗日堡垒朱村等地。滚滚浓烟腾空而起,过年的欢乐气氛被敌人的枪炮声撕得粉碎。
驻守在沭河东岸的八路军115师3营8连听到枪声后,连长鄢思甲立即命令全连紧急集合。他果断地说:“枪声就是命令,我们不能让老百姓过鬼门关。”
战斗中,连长鄢思甲负了重伤,仍继续指挥战斗;一排长秦家龙刚被抬下火线,一班长焦锡模立即站到指挥位置,胳膊负伤了仍坚持不下火线直至壮烈牺牲……经过6个小时艰苦战斗,日伪军狼狈丢下30多具尸体逃窜而去,8连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在这场战斗中24位八路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战斗结束后,乡亲们安全回到村里,看见家里的年货、家什完好无损,不禁百感交集,流下了眼泪。战后不久,朱村群众把一面绣了“钢八连”3个字的锦旗送到连队。从此,“钢八连”的名字就传开了。
四、春节,入城!
1949年的春节,是北平的“最后”一个春节,因为从那年以后,北平就改名为“北京”。
1949年1月15日,天津的国民党守军被解放军歼灭,北平敌军陷入绝境,平津战役接近尾声。22日,傅作义在《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上签字,其部队依次开出北平,接受改编。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我军接替国民党军队的北平防务(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1月29日,这一天是大年初一,北平市民看到的是国民党军陆续走出城门,和平即将到来的喜悦与新春佳节的欢乐气氛融合在一起。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为了让老百姓过个好年,解放军推迟接防和举行入城仪式。
1月31日,正月初三。莫文骅率领41军121师的战士,从西直门进入北平城,与原在城内执勤的傅作义部交接城防。北平城门上,换上了身穿草绿色军装、臂戴“平警”臂章的解放军战士站岗,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在北平城头飘扬。
战士们入城警备后严守纪律,“空手进,空手出,切实做到秋毫无犯”。据莫文骅将军回忆,北平的正月里寒风呼啸,战士们的窗户没有糊,屋里没有生火,被风一吹可谓是“透心凉”。驻地附近的群众见子弟兵冷的不能入睡,邀请战士们到家里取暖,但战士们坚持不进民房,不打扰群众。

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举行北平入城式,经过前门大街。 新华社发
2月3日,寒风中的古城迎来了新生的春晖。上午10时,4颗照明弹升上了天空,人民军队的入城仪式开始!入城部队一路从南面永定门进入,另一路由西北面西直门进入,这浩浩荡荡的队列,前头已经出了和平门,后头还在向永定门拥进。在行驶了一整天的战车上、坦克上,飘扬着无数小红旗,战士们手上还捧着人民献给他们的一束束鲜花。
将近下午5时,夕阳照进了广安门,高大的城门光彩熠熠。虽已暮色苍茫,可是整个北平还到处充满愉快的歌声。北平真正沸腾了!
五、战斗,打响在除夕

在四川省成都市拍摄的志愿军老战士涂伯毅。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1950年底,朝鲜战场。
此时志愿军将士已将战线推至“三八线”,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并将于1951年元旦之际发动第三次战役。
志愿军42军老战士涂伯毅记得,战斗开始前,部队提前把吃的喝的都发好了,让大家提前过元旦。
战斗开始后,“原计划准备打一个礼拜,结果出人意料,一个晚上就打下来了。”涂伯毅兴奋地说道。
继提前过元旦后,“过了将近一个多月,首长又问,再过几天要到春节了,我们没让敌人过好圣诞节,敌人很可能在春节给我们找麻烦,大家说怎么办?”
“我们提前过春节,还是打!”腊月二十五,志愿军战士们“突击过春节”,热热闹闹地改善伙食。没有不满,没有悲伤,有的只是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胜利的憧憬。

何相荣(左)讲述战斗故事
而原67军一等功臣何相荣老人则永远记得那年在朝鲜,他们用年夜饭祭奠刚刚牺牲的战友。
1953年,除夕那天早晨,炊事班班长特地跑来告诉他们电话班的战友们:“过年了,中午是猪肉炖粉条,主食大米饭,晚上嘛,还特加一个菜。”
这个好消息让大家心里美滋滋的,在朝鲜前线好久没有尝到肉味了。炊事班的8位同志为年夜饭忙碌着,有的开罐头,有的泡粉条,有的淘白米……
“轰!”通信兵们在坑道里听见一声巨响,接着浓烟滚滚,大家跑出来一看全愣住了。敌机空袭,一枚炸弹将整个伙房炸成了火海。
“班长,班长!”战友们高喊着,却没有回应。
报告首长后,电话班留下两名同志守机,3名同志到周围找回4具残缺不全的遗体,其他牺牲的同志已无法辨认,只得集中在一起。战友们含泪用白布将烈士的遗体包好,就地安葬。
晚上,新组成的炊事班为通信兵送来了猪肉炖粉条和大米饭,可谁也吃不下,他们集体用米饭祭奠阵亡的战友……
本该是万家团圆的传统佳节,辞旧迎新的烟火也冲不淡当年炽烈的战场硝烟。如今时光流转,又值新春佳节。从椰林海岛到塞北边陲,从雪域高原到苍茫大漠,全军官兵坚守战位,枕戈待旦,为祖国和人民站好岗、放好哨、守好边,一如当年,铁血依旧、风采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