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桥大捷:虎口拔牙定江淮
■赵珮君
解放军档案馆馆藏档案一九四四年新四军第一师司令部《车桥战役经过图之一》。
车桥镇,位于江苏淮安东南20多公里处,横跨古涧河两岸,河道上有5座桥梁,因形如繁体“車”字而得名,是联系苏中与苏北的战略枢纽。1939年10月,日寇占据车桥后,逐步在此筑起53座碉堡和密集壕沟,外围还有10余个据点拱卫。
1944年春,苏中敌后战场开始局部反攻,新四军第1师兼苏中军区部队为进一步打通苏中、苏北、淮南、淮北等根据地战略联系,决定拔除以车桥为中心的据点群,粉碎日寇“扩展清乡”和“强化屯垦”计划。
解放军档案馆馆藏档案《车桥战斗的检讨》记载,“接到师首长的准备作战命令后,部队即开始进行整理和一切准备工作”。
3月5日凌晨,1师集中5个多团,采取“掏心”战术,在“打不下车桥不回来”的口号鼓舞下,“以大兵团阵地攻防的姿态,组成稳扎稳打、强固的作战部署”,“远距离奔袭,避开外围攻击中心,以单刀直入的战术手段打敌要害”,剑指车桥。战斗打响后,我军将士奋勇冲杀、锐不可当,“攻占十多个碉堡,共只不过二十五分钟”,一举攻入车桥镇内,与敌人短兵相接。“从夜间作战,转为白昼作战,以偷袭转变为强攻,进攻转变为防御,冲锋转变为反冲锋,由步兵单独作战,变为步炮兵配合作战,形成犬牙交错的形态”,战斗异常激烈。
周围日军急来救援,却遭我军埋伏。至7日,我军相继攻克车桥及其周边据点10余处,取得全胜,共歼灭日军465人,俘中尉山本一三及以下共24人,缴获步兵炮及其他军用品无数。
这场战斗,新四军通过精心准备、严密筹谋,采取猛虎掏心、攻点打援等战法,取得夺据点、伏援军的双胜战果,解放淮安、宝应以东200里国土,实现了苏中抗战形势的根本好转,拉开了新四军反守为攻的序幕。
捷报传来,上级发来嘉奖电文,盛赞车桥战役“连战皆捷,斩获奇巨,发挥了我第1师历来英勇果敢的作战精神,首创了华中生俘日寇之新纪录。”延安新华社广播连续两天报道“苏北新四军大捷,收复车桥”,赞扬第1师“以雄厚兵力”打了一个“大歼灭战”。
(“战史回眸”栏目图文均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