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的最后故事——中国渔民二战中冒死营救英战俘

来源:新华社作者:冯源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8-01-04 16:07

冒死营救

就在英国战俘拼死挣扎的时候,衣着破旧、肤色黝黑、身材瘦弱的中国渔民,驾着简陋的木制渔船伸出了援助之手。

林阿根回忆说:“那天正好是刮东北风,正好是涨潮的时候,我们就看到许多黄头发、红头发的外国人从沉船那边漂过来,赶紧划船去救。”

除了青浜岛外,东极镇政府所在的庙子湖岛也是全体出动,两个小岛上的198名渔民先后出动小渔船46艘65次,搭救了384名英国人。

“那时老百姓穷,都是小木船、划不快,一个上午只能来回救两次,有些英国人还来不及救,就被退潮卷走了。”林阿根遗憾地说。

林阿根回忆,情况后来发生了逆转。看到中国渔民出手搭救,或许是怕自己射杀俘虏的举动败露,日军改变了主意,也开始打捞俘虏。

英国战俘韩美洵(战后曾任港英政府副辅政司)在战后的回忆录中愤怒地指责说,日本人原本是想让英国人都淹死在海里,这样就可以把责任推到美国人身上,直到中国渔民赶来救援,才改变了主意。

事实上,在整个二战期间,日军虐待战俘的罪行极其恶劣。修建“泰缅死亡铁路”的盟军战俘有25%被虐死,在著名的“巴丹死亡行军”中有近20%的战俘被虐死。而“里斯本丸”上至少有840人溺死,占总数的近50%,这同样是一次“海上死亡行军”。

原中国二战史研究会秘书长彭训厚说:“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的诸多史实证明,日本军国主义对战俘比德国纳粹还要恶劣残酷。‘里斯本丸’中,日军本有24小时时间转移俘虏,但是却见死不救,这是他们虐待战俘的又一桩恶行。”

收留掩护

后来,384名获救的英国战俘登上小岛后,有的人拿出了写有“香港英国人”的中文标志,渔民们才知道原来是落难的英国人,取来干衣服给他们换上,又拿出各家的米饭、鱼干和番薯给他们充饥。

当时,大米对于处于兵荒马乱的中国渔民来说是非常珍贵的食物。林阿根说,他们平时都以番薯为主食,许多人老了都得了严重的胃病。

“我当时是个小孩子,跑到别人家里看热闹,英国人不会用筷子,只会用调羹,有个英国人还留着胡须,我胆子大跑上去捋了一把。他也不生气,笑嘻嘻地拍着我的脑袋。”梁奕卷说。

他回忆到,当时在青浜岛上,一部分英国人住在渔民家里,另外一部分则集中住在天后宫。天后信仰在中国渔民中非常广泛,是他们心目中的海上保护神。

搭救和收留英国战俘的第二天,几架日本飞机就飞到沉船海域域投弹轰炸,4日清晨,5艘军舰从舟山本岛驶来,迅速包围了青浜岛和庙子湖岛。200多名日军登岛搜查英国战俘,殴打中国渔民,勒令他们不得隐藏英国人。

梁奕卷忘不了那一幕:1942年10月4日下午2时,381名英国官兵被日军押上日舰,他们临走时含泪向中国渔民挥手告别。

而即使是在日军的严密监视下,仍有3名英国人被神奇地隐藏下来。他们是海军中尉法伦斯、商人伊文斯和外交官詹姆斯顿。梁奕卷回忆,他们是被渔民们隐藏在海边的山洞里。

后来,3名英国人又被渔民冒险划船送回大陆,一直到达中国战时首都重庆。这些“幸存”的英国战俘得以通过电台广播向世界揭露日军的罪行。

梁奕卷说,这处山洞是他和两个小伙伴玩耍时发现的,那里三面临海,四周都是巨石峭壁,实际上是风化崩裂的巨石互相堆积倚靠留下的空隙。

“当时大人在商量怎么把英国人藏起来,我胆子大就插了句嘴,告诉他们那个小湾洞可以。”得到了这个线索,村民唐如良和翁阿川带着3名英国人到小湾洞里躲藏,每天,唐家和翁家的妻女给他们送饭。

3名英国人从隐蔽到转移,没有一个中国人跑去告密。

“舟山的渔民一直以来就有这样的信念:即使你和我之间有三代人的冤仇,你掉到海里我也要救你。”梁奕卷的女儿梁银娣说,“这是渔民朴素的道德准则,不但要救活人,而且要捞遗体。”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