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用热血显影的抗战历史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郑萍萍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8-02-14 16:42

 

1939年8月,八路军召开精神总动员大会。沙飞/摄

1936年12月,绥远抗战前线,晋绥军机枪手。方大曾/摄

1938年春,长城插箭岭战斗,八路军指挥所。沙飞/摄

沙飞本名司徒传,出生于广州。从无线电学校毕业后,便在北伐军中当电台报务员。1930年代初期,沙飞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摄影为终身事业。抗战全面爆发后,从艺术摄影转而关注社会题材的沙飞在《广西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摄影与救亡”的短文,他坚信:摄影是“宣传国家正在面临着战争悲剧的最强大的武器”。而早在1931年,日本入侵东三省后,大量爱国的摄影人,就通过摄影展览宣传抗日活动。

1937年12月,沙飞在河北参加了八路军,并于1942年参与创办了第一份属于中国共产党的画报《晋察冀画报》。在美国学者何咏思看来,正是沙飞塑造了《晋察冀画报》作为共产党在晋察冀边区的官方通讯社的品质。在创刊号,聂荣臻题词:“它告诉了全国同胞,他们在敌后是如何的坚决英勇保卫着自己的祖国;同时也告诉了全世界的正义人士,他们在东方,在如何的艰难困苦中抵抗着日本强盗!” 在94页的创刊号上,共发表了沙飞、罗光达等人的新闻摄影照片150余幅。

次年,他年仅20岁的老乡石少华,带着相机和50多个胶卷,秘密北上延安。从陕北公学毕业后,石少华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抗大)继续学习,成为一名摄影记者。沙飞、石少华彼此慕名已久,却直到1940年的冬天才第一次见面。那晚,两人彻夜详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