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用热血显影的抗战历史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郑萍萍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8-02-14 16:42

 

1943年春节,延安鲁艺秧歌队在边区政府门前表演《歌唱南泥湾》。徐肖冰/摄

1941年,延安炼铁厂。周从初/摄

1942年9月,延安,九一运动会跳远比赛。吴印咸/摄

电影团的工作条件同样非常简陋,办公地点就是几孔土窑洞。延安没有发电厂,即使夜晚也只能点小油壶灯。拍摄字幕、动画,印制影片,印相放大照片等,都是利用照射到窑洞前的太阳光来进行。直至1946年10月撤销建制,8年里,电影团的工作者常年战斗在一线,记录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在抗击日寇、为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浴血奋战的场景,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南泥湾》等重要的新闻纪录片,同时留下了上万张反映陕甘宁边区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照片。事实上,在抗战中后期,由于胶片的来源越来越困难,电影团的主要工作几乎就是拍摄照片了。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贺龙等视察前线、手术中的白求恩……电影团拍摄的这些照片都已成为中国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成为一代人追求理想的化身。据粗略统计,仅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就有20余名战地摄影记者在前线牺牲,而其中大多数人的面目都已消失在历史之中。

2006年,方大曾的后人将精心保存的837张底片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2011年,沙飞的后人将106张原版照片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2013年,石少华的后人将60余张由石少华亲自参与制作的原版照片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5年7月7日,这些珍贵的影像首次在国博以“抗战与文艺”为题共同展出。在这些用热血与生命显影的影像面前,我们恐怕唯有用心“凝视”才能抵御岁月漫长。

(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