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用热血显影的抗战历史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郑萍萍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8-02-14 16:42

 

1940年3月8日,根据地妇女练习投弹。沙飞/摄

1940年5月,人民武装自卫队。沙飞/摄

1939年,白求恩在日光浴。这年10月,他在河北来源黄土岭前线手术时,手指被划破而感染,11月12日不幸去世。沙飞/摄

沙飞粗犷率性,石少华则细致有谋略。此后,两人一起办刊,并肩用生命保护记录历史的底片。面对人手紧缺,石少华提议开办摄影干部训练班。这是最艰苦的一段日子,敌人全线封锁。上课的时候,没有胶卷,也没有照相机,他们就用香在火柴盒上烫一个洞,把晒相纸贴在火柴盒的后面,放上两个砖头,进行曝光。从1940年6月到1948年11月,9期培训班培养了200多名学员。

沙飞、石少华和他们的战友拍摄了数以万计的战地影像。通过这些影像,人们看到,共产党领导人朴素而平易近人的姿态,人民军队顽强而乐观的精神,根据地群众艰苦而热情的生活。这些影像传播到游击区、沦陷区以及海外,为抗战胜利赢得了反法西斯盟友和海外侨胞的同情与支持。其中,沙飞在1937年拍摄的《战斗在古长城上》被视作中国八年抗日战争的经典缩影。尽管日后受到“摆拍”的质疑,但这张照片,被印刷到无数的传单与海报上,激励了爱国民众,投入到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中。

抗战爆发后,袁牧之、吴印咸、钱筱璋、徐肖冰等优秀电影人也陆续由国统区奔赴延安。他们在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支持下,于1938年9月初成立了延安电影团,全名为“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