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困长春》:大历史观下的纪实文学佳作

来源:中华读书报作者:鲁大智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8-04-26 10:55

中华读书报:我发现在叙述中,您会不时地发表议论。

李发锁:这些议论不是空穴来风,都是在证据的基础上得出的。这种议论可能对,也可能不对,但我就是当个耙子也要拿出来。如果只把事实拿出来,没有议论和思想,和考证学术差不多。必须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把自己的思想交出来和读者交流。

中华读书报:那么,在写作中,您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李发锁:长春战役为什么围而不攻,如何进行围困;国共双方在“食口”包袱这个焦点上如何激烈争夺,在老百姓的“食口”上,国共双方分别采取了什么不同政策;我都在书中给出了答案。

另外,围困长春对南下锦榆线作战的牵制及影响;国共双方统帅与将领对长春攻守的不同策略比拼;长春守军瓦解之内幕;长春战役胜利对加快东北全境解放的推动作用,也在书里有详细的解释。国共双方统帅毛泽东与蒋介石,将领林彪、罗荣恒、肖劲光与杜聿明、陈诚、郑洞国等不同战略与战术决策的原因分析,以及不同的思想、性格、胸怀,对决策形成的深刻影响。我认为,我把长春战役写清楚了。

中华读书报:您在书中是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写作中持有怎样的态度?

李发锁:在表现手法上,我秉笔直书,有勇气直言不讳。有功既写功,有过即写过,即要写胜利与成功,又要写失败与教训。唯要靠证据支撑观点,靠原始档案资料说话。

中华读书报:您特别有问题意识,总是喜欢探寻“为什么”。

李发锁:写作有深度的作品,必须不断的找到事物背后的“为什么”。仅仅写清历史人物决策过程,弄清楚历史真相,只是完成了纪实人物的第一步。大历史观要求,不仅要记录第一步,更要剖析为什么有这第一步。历史人物的心理、性格对决策行为有什么影响与作用。这是第二步。第三步则要剖析历史人物为什么形成那样的心理与性格,他出生及生长环境对其心理与性格有何影响。

中华读书报:如何评价长春围困战役?

李发锁:长春围困战作为一场局部战役,关系到整个东北战局、甚至全国解放战争的走向。除非不想赢得解放全中国人民的胜利,否则必须按战争规律与法则进行。长春围困战(亦称困饿战)是根据当时敌我双方态势,唯一可以采取的正确战略及战术措施,符合战争的规律与法则。

(原刊于《中华读书报》(2018年04月11日11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