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军歧路,挺立英雄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刘冕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8-07-11 16:18

南昌起义指挥部旧址

坚不可摧的钢铁部队

10月底,起义军从信丰到达赣粤边境的大庾镇时,有利形势出现了:国民党新军阀各派之间的矛盾激化了,爆发了粤系、桂系、湘系军阀的混战。他们忙于互相争夺,不得不暂时放松了对起义军的追击。

朱德、陈毅便利用这个有利时机,领导部队适时地进行了一次整编。

部队被编为一个纵队,朱德任司令员,陈毅任纵队政治指导员,王尔琢为参谋长,部队一共800人,这就是全部家当。这支部队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重要基础,战斗力的核心。蒋介石兵败大陆,其军事力量主要被歼于东北战场和华东战场。指挥辽沈战役的林彪,指挥淮海战役的粟裕、陈毅,都是当年天心圩留下来的800人之一。

整顿最先开展的工作是重新登记部队里的党团员,800人的队伍里,有约五六十名党团员。粟裕回忆:当时部队党员人数不到群众的十分之一。那时候我们还不懂得应该将支部建到连上,但实行了把一部分党员分配到各个连队中去,从而加强了党在基层的工作。

这与三湾改编中提出的将支部建到连上有异曲同工之处。一些人认为,叶挺、贺龙等部队在三大起义中被逐次击溃,缺乏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其中主因。而将党员分散下去,才可以真正到战士中去,了解部队最真实的动向。

整顿过程中,中等个头,体格健壮的朱德,也身穿灰里透白的军服,脚穿着草鞋,像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有马不骑,扛着枪、背着背包,与战士大锅吃饭,见人就谈革命前途、革命方法。

陈毅对当时的回忆是“我们于是便开会,讲道理,传达朱总司令的意见。部队看到了光明,情绪稳定了。”后来,朱德说:“部队要巩固,就要经常在部队中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思想工作,最基本的是要依靠党的组织。把党的组织加以整顿以后,又发展了一批党员,就依靠他们去巩固队伍。”

朱德主持召开了一次全体军人大会。

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官兵,每个人的子弹袋早就瘪了。面对着他们,朱德说:“同志们,我原来是想有两百个人能同生共死,就能胜利;现在我们有好几百人,我完全相信,任何帝国主义和军阀都不能消灭我们!”

一如往常,朱德分析了蒋桂混战后的局势和这支部队的前途,并强调保存这支革命有生力量,就应该依靠农民群众开展斗争。

朱德回忆:“我们占领了江西西南部的坞城,号召农民和钨矿工人志愿参军。北伐时,原铁军第四军在这里还留下一个运输站,存有几百套被服和其他军需品。站上负责人把物资交给我们,而且加入了我们的队伍,还有几百名工人和农民参了军。”

这支已经不成建制的部队顺势整编,目的是便于指挥作战。当时,部队已经七零八落,不成建制,军、师、团都成了空架子。整编中,部队化为一个纵队,分为七个步兵连和一个迫击炮连、一个重机枪连,改名为工农革命军。

为了缩小目标,便于隐蔽,部队打着国民党旗号,使用“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番号。朱德对外化名王楷,指导员陈毅,参谋长王尔琢。

经过整编,部队仿若涅槃重生。虽然从人数上只有从饶平出发时的三分之一,但这是大浪淘沙保留下来的精华,是不灭的火种。朱德非常自豪地说:“我们的队伍经过千锤百炼,现在已经成为一支坚不可摧的钢铁部队。”

也正是他一次次在危急关头,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极大的历史自觉性,让更多官兵愿意追随他的选择。

经过赣南的“大庾整编”,南昌起义军的余部800余人在朱德、陈毅、王尔琢的率领下又恢复了勃勃生机。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留下的这支革命火种碰到适当的气候,又会燃成熊熊烈火。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