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红三军途经巫溪留下一幅红军标语

一句大白话 胜过千条枪

来源:重庆日报作者:彭瑜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8-09-14 14:32

 

图②:在巫溪县徐家镇一线天新建的红军首次入川纪念碑。

房主拆旧屋发现红军标语

今年78岁的张同如,是张传松的孙子,也是张家大院土瓦房的主人。见记者一行来到红三军司令部旧址,老人主动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听父辈讲我家住过红军。”张同如说,他几乎是听着红三军的故事长大的,但之前并不知道墙上有这幅标语。老人指着标语前的一块空地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是猪圈,恰好挡住了标语。”

1974年,张同如修建新房,拆除猪圈后,老屋斑驳的土墙上呈现出一大排字来,这就是红三军政治部标语。老人回忆,当时墙面有脱落,其它标语已经看不清字迹,只有“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还清晰可见。

几十年风雨,这幅红军标语几乎完好无损,实属不易。记者在当地《巫溪民间文学》查阅到这样一个故事:红军走后,土豪恶霸与还乡团卷土重来,见到墙上的标语,马上叫人铲除,不知啥原因,字总是铲不掉,天天铲、天天现,铲一回、现一回。还乡团和土豪恶霸吓慌了,说:“这标语有神,不能再铲了。”后来,再没人去铲,标语就这样保存了下来。

通城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据当地老人讲,红军当时写标语的时候,因为墙面是泥石结构,书写很多遍,字迹很快浸染得模糊不清。后来,有人出主意用糯米拌桐油涂在墙上,再写出来的字就变得清晰了。这位工作人员说,正因为如此,再加上后来的猪圈屋遮挡了风雨,红三军的这条标语才得以保存下来。

“这是红军标语,我得保护它。”虽然自己是张传松的孙子,但张同如亲眼目睹了1949年前后的变化,切身感受到了新中国的幸福生活,“我就决定不再拆除这栋老屋了。”

听说张同如保护红军标语,巫溪县城两位老师也出钱购买了瓦片,让老人将屋顶重新翻盖;担心风雨侵蚀墙面,老人干脆自己动手又为标语覆盖上一层薄膜。

1988年,通城镇红三军政治部标语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巫溪县相关部门对写有红军标语的土瓦房进行保护性修缮,清理了房屋内外的堆积物,将房屋内部进行墙体加固,做好房顶防水、房屋周围排水,避免雨水侵蚀墙体;并收集当时红军用过留下的物件,建起了“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博物馆,这幅标语也就成为主力红军在川渝最早和保存时间最久的标语。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