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粟裕: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任振杰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10-09 22:20

学习中的粟裕大将。

鞠躬尽瘁,为国家安危日夜操劳,乐将宏愿付青山

进入1949年,华东野战军整编为第三野战军,粟裕被认命为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实际上粟裕于3月又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务委员,具体负责华东军区工作。在5月中下旬,粟裕精心组织了淞沪战役。他首先考虑到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如何解放上海,对党在国内外的政治影响和新中国未来的经济建设均有重要意义。为此,他制定的指导思想是:既要歼灭敌人,又要保持上海的完整。5月12日,他精心运筹,首战高桥、刘行、吴淞,诱使敌人主力部队至上海外围,然后发起对苏州河南及南市之敌的攻击,而后会攻苏州河北之敌。在解放上海过程中,他居然奇迹般做到了全市供电、供水没有间断,电话照常畅通。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悍然出兵朝鲜。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将主要战略方向由东南转向东北。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并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毛泽东通过陈毅向粟裕转达,明确要粟裕担任抗美援朝作战指挥任务。就在粟裕积极准备迎接新的挑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之时,由于长时间的紧张、疲劳和多次受伤,他身体状况已严重不佳,不得不进行治疗和休养。

1951年,粟裕从苏联休养回国后,进入军队统帅部工作。先后担任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委员、军事科学院党委第一书记和第一政委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他对国家的安危、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仍日夜操劳。他认真总结多年的作战经验,特别是根据国际形势和敌我态势,到总部工作不久,便向中央提出应首先确立国家总的战略方针,提出了军队建设的重点和原则。中共中央很快明确了当时亟待确定的战略性问题,制定了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粟裕到军事科学院后,始终心系国家安危,身体力行,从国家战略高度思考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对策与措施。他非常注重调查研究,经常到部队、边防、国防工程的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受命深入海防进行调研,发现当时的作战指导思想和国防工程方面存在某些严重问题,于是秉笔直书。当他于1970年如实完成调查报告时,有人提醒他说国防工程部署是经毛主席批准的,但粟裕还是据实上报。 1979年,他的学术报告《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发表后,不仅在全军引起关注,也受到世界的关注。他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对军队建设的倾心和对军事科研的认真,正如他自己所云:“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高风亮节,二让司令一让帅,第一大将留佳话

“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安危。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苦。”粟裕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党和人民对粟裕建立的功勋给予高度评价。但在功劳和荣誉面前,粟裕却又一次表现出“大将风度”,在世界军事史上留下了“二让司令一让帅”的佳话。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华中地区的苏中、苏北、淮南、淮北4个解放区已连成一片。为适应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局面,统一指挥山东、华中的部队,中央军委决定建立华中军区,并任命经验丰富、英勇善战的栗裕为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为副司令员。对此,时任苏浙军区司令员的栗裕“不胜惶恐”。他首先考虑到,张是中央委员,是该地区的最高首长,早在抗战初期新四军成立时,自己就一直是张的副手,现在抗战胜利了,自己反列老首长之前,更觉不安。于是急电中央,建议由张为正,自己做张的副手。最终,中央认为粟裕从战争和工作大局出发,考虑深远,同意了他的请求。这就是粟裕一让司令的经历。

第二次让司令发生在1948年1月。中央军委拟由栗裕统率一、四、六三个纵队南渡长江,机动作战。以吸引国民党军25至30个旅回防江南,从而改变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栗裕经过长时间的慎重思考,多次“大胆直陈”,建议暂不过江,集中兵力打几个大仗。中央采纳了他的建议,把渡江时间推迟了4到8个月,同时决定陈毅到中原局、中原军委工作,让栗裕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栗裕考虑到两大野战军合并时间不长,自己对山东部队情况不熟悉,需要一定时间的了解和磨合,以便形成更强大的战斗力。于是,他从大局出发,不计较个人得失,再次电告中央,请陈毅担任司令员兼政委,自己担任副手。中央最终同意了他的恳求。

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中央在讨论军衔问题时,考虑到栗裕的资历、威望和战功,毛泽东给予极高的评价:论功、论历、论才、论德,栗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的栗裕呀?蒋介石的几大金刚谁不害怕栗裕!但栗裕事前已上书请求坚决辞去元帅衔。周恩来感叹说:“栗裕两让司令一让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马上补充道:“而且是第一大将!”这样,栗裕没有当元帅,被授予共和国大将军衔,并且是第一大将。

粟裕大将作为军事家的运筹帷幄、作为战略家的高瞻远瞩、作为革命家的高风亮节、作为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永远是后人学习的光辉典范。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