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上旬,山东省委召开紧急会议。省委书记黎玉传达了中共中央及北方局关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指示精神,研究制定了《抗日武装起义十大纲领》和在全省分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计划,号召——

“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孙志华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9-07-30 15:57

徂徕山起义

在大敌入侵的民族危亡时刻,中共山东省委于1937年10月上旬在济南上新街一座四合院里,召开紧急会议,省委书记黎玉传达了中共中央及北方局关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指示精神,研究制定了《抗日武装起义十大纲领》和在全省分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计划,号召“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

会后,省委立即派人到各地去帮助发展党组织,加强对起义工作的领导。400多名党员骨干分别被派往泰西、鲁中、鲁东南、胶东等地发动抗日武装起义。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应山东省委的请求,抽调洪涛、廖容标、韩明柱、赵杰、程绪润、周凯东、廖云山等红军干部和一批青年知识分子来到山东,立即奔赴各地,组织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其中,徂徕山起义,是中共山东省委直接发动和领导的一次重要抗日武装起义。

徂徕山位于泰山东南20余公里处,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有大小峰峦97座,主峰海拔1028米,方圆250平方公里。北依泰山,南靠蒙山,东邻莲花山,西控津浦铁路,四周群山环绕,适合开展游击战。

日军占领济南后,中共山东省委转移到泰安。12月24日,敌机开始轰炸泰安。省委书记黎玉、宣传部长林浩、秘书长景晓村和延安来的红军干部赵杰、程绪润,以及泰安县委的领导,在泰安文庙召开紧急会议,分析了当前形势,决定在徂徕山地区迅速举行抗日武装起义。

12月31日,日军攻陷泰安城。1938年1月1日,省委机关、泰安县委、泰安民众自卫团及平津、济南流亡学生和民先队员160余人奔赴徂徕山,在山北面的大寺举行起义誓师大会。黎玉代表山东省委庄严宣布:“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正式成立。”顿时,台下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接着,黎玉讲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纪律和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重大意义,并宣布了支队领导的任命:红军干部洪涛任司令员,黎玉兼政委,赵杰为副司令员,林浩任政治部主任,马馥堂为经理部主任。

随后,将参加起义的人员暂编为两个中队:省委机关、泰安县人民抗日自卫团、泰安县委一部分和青年学生编为一中队;赵杰、程照轩、封振武等同志带来的队伍为二中队。任命李怀英为一中队队长,鲁宝琪为指导员;封振武为二中队队长,程照轩为指导员。同时,还任命了各排排长和政治战士。

誓师大会之后,莱芜县在莲花山发动的抗日武装由程绪润、刘居英同志带领到徂徕山会合,被编为三中队,程绪润为中队长,刘居英为指导员。新泰县在观山发动的抗日武装,分别由孙汉卿、童淡、单洪等同志带领,也先后来到徂徕山会合,编入一中队。第四支队迅速扩大,队伍发展到500余人。

起义队伍组织起来以后,吃饭、住宿一度成了问题。山上没有像样的房子,大寺院内仅有的几间破屋只能作为女同志和病号的住室。男同志们只能挤在各个山窝里,用干草当褥子,光滑石头做枕头。徂徕山区十分贫穷,乡亲们送来的粮食大部分是糠煎饼、生地瓜和“狗团子”。腊月天,“狗团子”送上山都冻成了冰疙瘩,战士们也毫无怨言。

四支队成立不久,经过短期突击军事训练,立刻投入了战斗。1月26日,有一股日军要经过大汶口,开往新泰县。支队决定集中力量,在大汶口至新泰公路上的寺岭庄打一个伏击战。寺岭庄位于小汶河南岸,是敌人必经之地,地势很利于伏击。

25日晚,赵杰率领二中队和三中队组成的一支突击队,迅速赶到埋伏地点。从早上一直埋伏到下午3时,敌人终于进入了伏击圈。赵杰一声令下,伏击部队的马枪、步枪、土枪一齐开火,埋伏在制高点上的游击队战士将一捆捆集束手榴弹扔向敌群,打得敌人哇哇乱叫。战斗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击毁敌汽车10辆,毙伤日军10余人。部队下山首战告捷,极大地振奋了军心。

2月中旬,部队在新泰一带活动,发现泰新公路上的敌车辆频繁。原来是日军正在往台儿庄增兵。为配合第五战区台儿庄作战计划,支队决定派二中队前去打伏击。

2月17日黄昏,部队到达新泰西北10公里处的四槐树村。翌日拂晓,二中队埋伏在公路两旁,并在敌人必经的公路桥上埋好了友军提供的电发火地雷。晚上7点多钟,10多辆满载日军的汽车由泰安方向驶来,很快就到了埋伏区。赵参谋让大家先放过四五辆,待后面的汽车过桥时,他及时按动发火器,一阵巨响,车上的日军被炸得血肉横飞,没有死的连忙滚下汽车,拼命往车底下钻。接着,埋伏在路旁的战士迅速冲上公路,向敌人猛烈射击。经过一阵激战,炸毁敌汽车4辆,毙伤日军40余人。

第四支队在斗争中不断壮大,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部队就发展到近千人,迅速扩编为7个中队。2月底,省委在新泰刘杜镇召开扩大会议,总结了武装起义以来的工作,分析了当时的斗争形势,研究了党、政、军的发展方针、政策及对敌斗争策略。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省委决定第四支队在刘杜镇兵分两路,实行南北扩展,开辟新的抗日活动区域。以省委机关和支队机关及一、三、四中队为北路(称一大队),由洪涛、林浩带领去莱芜、博山、淄川一带活动,开辟创建以莱芜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以二、五、七中队和直属队为南路(称二大队),由黎玉、赵杰带领,向新泰南、蒙阴、泗水、费县一带活动,扩大抗日武装,开展地方工作。

会议还决定,由省委书记黎玉赴延安,向中央汇报山东工作。当时,山东武装力量发展较快,急需大批干部,因此决定请求中央派一批军政方面的干部来山东,并申请一批电台等通讯器材等。会议决定黎玉走后,由林浩代理省委书记兼四支队政委,主持省委的全面工作。

3月8日,黎玉赴延安。林浩率领北路一大队到达新泰雁翎关地区。趁日军进攻徐州,莱芜城空虚之机,一举攻克莱芜城,解决了莱芜维持会和部分伪军。

为防止日伪军报复,部队除留下少部分同志组成“八路军驻莱办事处”,在城里筹集给养、组建政权外,大部队则撤到附近农村。国民党顽固分子秦启荣趁机纠集莱芜的地方势力谭远村、景大麻子之流进驻莱芜城,解散抗日团体,抢掠物资,并扣押了在城内工作的马馥堂等同志。

4月28日,南路第二大队迅速北上,突袭莱芜城,俘获顽军300余人,活捉了国民党顽固县长谭远村,救出了被扣押的马馥堂等同志。莱芜城再度解放,南北两个大队胜利会师。

此时,徂徕山起义的部队已发展到4000余人,编为3个团和两个直属分队。根据中央指示精神,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成为山东抗日战场上的一支主力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