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热军史】
兵者,国之大事。
军队不生产谷物,但生产安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军史里的点点滴滴,记录着一支军队走过的路。
“井延坡”工作室开辟“冷热军史”专栏,约请知名军史专家定期推出网评文章,解读中外军事史上的热点事件和战史背后的各类冷知识,为您打开一片观军史的新视角。
提起狙击作战,很多人会联想到影视剧中涂着油彩、戴着头套、穿着伪装服、使用专业狙击步枪与观测设备的特种兵,还有人会想起白色死神西蒙·海耶、狙击之王科宁斯、冷血杀手查克·马威尼、德军狙击王克星瓦西里·扎伊采夫和狙击女王柳德米拉·M·帕夫里琴科。然而,很多人不知道,抗美援朝战争中,成千上万的志愿军指战员在毛泽东“零敲牛皮糖”作战方针指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冷枪冷炮运动,大量狙杀“联合国军”。据统计,从1952年5月到1953年7月,志愿军冷枪冷炮运动共毙伤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5.2万人,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狙击作战的最高纪录,涌现出很多世界级神枪手和神炮手。
一、零敲牛皮糖

冷枪冷炮运动,还要从毛泽东的“零敲牛皮糖”说起。第五次战役后,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交战双方均转入了战略防御。此后,战争进入了边打边谈的阶段。经过5次战役较量,中共中央清楚依靠现有装备和条件,短时间内不可能根本解决朝鲜问题。1951年5月26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提出对美英军打小歼灭战的思想。27日,毛泽东在会见志愿军参谋长解方等人时,将打小歼灭战的方针形象地喻为零敲牛皮糖。传统的牛皮糖用糯米熬制而成,小则几斤,大则十几斤,韧劲十足,商贩们挑着走街串巷,遇到有人买就用小锤敲下一小块。这一方针是毛泽东根据战场上敌我双方武器装备特点和作战实际提出的,就是要集中优势兵力打小歼灭战,积小胜为大胜,为打大歼灭战奠定基础。
1951年8月中旬,志愿军第一线阵地西起土城里,经松岳山、五里亭、平康、登大里、艾幕洞、西希里、沙泉里至东海岸高城,全长250余公里的防御工事全部构筑完毕。此后,志愿军又在第一线阵地形成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同各种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阵地防御体系,这为小部队袭击打下了坚实基础。据统计,1952年前3个月,志愿军进行小部队战斗行动118次,与朝鲜人民军共歼敌2.37万余人,自身伤亡9000余人,有力地消耗了敌军和掩护了筑城活动的顺利进行。
1952年1月29日,志愿军司令部指示“在与敌对峙状态中,对敌之小群及一般目标,每日指定值班的轻重机枪不失时机地寻求射击,对于单个目标,也应组织以班的特等射手,专门寻求射击目标,这将给敌人甚大杀伤。”各部队随即开展了冷枪冷炮杀敌活动,第一线部队在构筑工事和开展其他作战活动的同时,选择优秀射手组成狙击组,以单枪、单炮、单辆坦克,采取游动的方式经常变换狙击阵地,杀伤“联合国军”阵地上的暴露目标,经过由点到面、由步兵到炮兵再到步炮协同作战的过程,逐步形成了广泛的群众性狙击活动。狙击活动有效地打击和杀伤了敌军,限制了其昼间在基本阵地活动的自由,迫使其不得不龟缩于工事之中。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5-8月的狙击作战中,即歼敌1.3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