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延坡工作室丨冷枪冷炮运动:史上最大规模的群众性狙击作战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徐彤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9-08-14 20:07

二、冷枪英雄扬名“狙击兵岭”

狙击活动开展的最有名的是上甘岭,这里涌现了众多模范单位和优秀射手。上甘岭以南的537.7高地北山,与“联合国军”占据的537.7高地(美、韩军称之为538高地)共处同一条山梁,两个阵地相距仅有150米。该阵地位置十分重要,是志愿军防御的要点,可直接控制金化至金城的唯一公路,控制“联合国军”中线与东线的连接点。美军过往车辆和人员成为志愿军狙击的活靶子,故将537.7高地北山称为“狙击兵岭”。 志愿军第24军战士在阵地上竖起“上甘岭英雄狙击岭”大幅标语,美军看了也无可奈何。韩国国防部战史编纂委员会编写的《韩国战争史》则将537.7高地北山称为“狙击棱线”。足见志愿军在上甘岭的狙击作战给美军、韩军以极大的杀伤与心理震撼。

驻守五圣山的志愿军第15军第135团在开展狙击活动前,美军在阵地上随便打球、跳舞、钓鱼、解手,志愿军战士发誓要“把敌人关了禁闭”。第135团一连7班的邹习祥,有一天看到敌阵地上来了8个人,一枪将一名军官击毙,消息传开后,大家争先恐后报名参加狙击作战,掀起了冷枪运动的高潮。此后,敌人变得十分狼狈,白天龟缩于工事中,连解手都不敢出来,改用罐头盒子盛着扔出来。汽车被打得夜间不敢开大灯,有辆满载敌军的汽车在通过我封锁区时惊慌失措地开到了两丈多高的桥下。邹习祥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用206发子弹狙杀敌军203人,被授予二等功臣,受到金日成同志接见。当时为防止重报、误报,要求一人打两人观察,以打倒敌人拉走尸体为证,建立“三对战果登记簿”,战绩真实可信。他按照“包带保打”培养了不少狙击手。志愿军派出摄制组记录了邹习祥和战友的战斗生活。

第15军政治部宣传部长钱抵千写的一首《冷枪歌》被广为传唱:“冷枪战,冷枪战。打得敌人不敢动弹;今天俩,明天仨,加起来就是个歼灭战。嗨!大家来开展冷枪战,管叫鬼子早完蛋!”战士蒋中清写了一首“塔诗”:“打,冷枪,要提倡,这个战术,真正叫吃香,代价小胜利大,这是敌人致命伤,射手找好隐蔽位置,射击之前先把子弹装,注意敌人活动眼看四方,发现情况沉住气不要发慌,先瞄好准到有效射程再放枪,一枪撂倒一个两枪撂倒它一双,你也打我也打打得鬼子晕头转向,为了世界和平坚决把侵略者消灭光。”这首朴实的诗刊登于志愿军第15军的《战场报》,从侧面反映了基层官兵对冷枪运动的喜爱。

志愿军第24军于1953年1月进入上甘岭接替第15军进行防御后,当面之敌调动、值勤、作业频繁,甚至依赖其炮火优势在阵地上大摇大摆,三五成群唱歌跳舞。第24军各师先后发出开展狙击杀敌竞赛的口号,组织了狙击手座谈与训练,大力宣扬典型,总结交流经验,并作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随着杀敌数目的增多,又适时发出了“创造百名狙击手”的号召,有力推动了运动的进展。第72师第214团3营8连战士张桃芳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创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

当时志愿军没有专业的狙击步枪,只有苏军的M1944式莫辛纳甘步枪,战士们称之为“水连珠”。这种步枪连狙击手必备的瞄准镜都没有,关键是还不能人手一支。张桃芳的同班战友吕长青,也是出色的狙击手,在朝鲜战场上毙伤敌军178人。张桃芳他们班守在上甘岭597.9号高地最前沿的7号阵地,当面的美军第3师装备精良,使用的是高射机关枪等重火力。张桃芳、吕长青和另外两名战友轮流使用一枝枪来狙杀敌军。这支枪现陈列于军事博物馆。张桃芳起初很难命中目标,但在班长帮助、自己潜心钻研后迅速提高了射术。2月10日,张桃芳击发9次,射杀敌军7名。到2月底,他用22天时间247发子弹,打死了71个敌人的事迹,通过第24军《火线报》广为流传。团领导发现他打得好,立即调他到狙击手训练队作经验介绍,全团掀起了向他学习的热潮,出现了54天杀敌471人的典型八连九班。六连出现了9个“百名狙击手”。战后,张桃芳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狙击英雄”称号;同时荣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的一级国旗勋章。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