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村庄布田:“八一”南昌起义后的首庆之地

来源:湖南日报作者:白培生 李秉钧  王跃华 廖智慧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9-08-21 17:11

新中国成立后,资兴县政府在厚玉乡布田村修建的布田革命烈士纪念塔。(资料图片)通讯员 翻拍

“布田山啊布田江,青山起舞水欢唱。打起鼓来敲起锣,欢迎红军朱军长。打倒土豪分田地,村里村外红旗扬。贫困农民要翻身,跟着红军上井冈……”

8月13日,资兴市兴宁镇布田革命事迹陈列馆,72岁的黎金山老人正在给前来参观的游客唱着当年的革命歌谣。低沉宛转的歌声透出欢欣之意,老人的眼角却不知不觉挂上了泪滴。

布田,是一个英雄的村庄。这里曾军旗招展,是朱德的整军之所,也是“八一”南昌起义后的首庆之地;这里,曾经血腥遍地,107名革命干部和群众在这里英勇牺牲。黎金山老人,正是当年牺牲的英烈后人。

翻开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血色的军旗仿佛仍在烽烟弥漫中猎猎飞舞……

红军来村里休整,村民家家户户拆木门搭浮桥

1928年7月24日,时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的朱德奉命率红第28团、29团攻打郴州,并于中午时分占领郴州。当晚,国民党范石生部4个团发起反扑围攻。

“当时范石生部人数、装备占很大优势,彻夜血战后,红军寡不敌众。”郴州市党史研究员李宙南介绍,朱德率红第28团和特务营成功突围;红第29团则只有团长胡少海、党代表龚楚率领的团部和萧克率领的第7连100余人成功撤出,其余向南散去。

战斗先胜后败。经率部参战的资兴县委和资兴独立团负责人黄义藻、李奇中、袁三汉等人提议,朱德、陈毅率部退驻到资兴县厚玉乡(今资兴市白廊镇)布田村整军。

布田村位于资兴县城南10公里,人口1000余人,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农民协会,是有名的红色革命堡垒。湘南起义后,布田村有100余名农民赤卫队员随湘南起义军上了井冈山,后又回到资兴龙溪打游击。

得知亲人红军要来村里整军,布田人民个个喜笑颜开。

1928年7月25日,资兴赤卫队队长黎龙恩率全体队员到村口迎接红军的到来。进入布田村要横渡村前300多米宽的资兴江(东江上游)。李宙南告诉记者,当时朱德带领的部队有1000多人,江面上只有一条民用渡船,一次只能乘坐10多个人,往返一趟要半个小时左右,渡完1000多人,得2天多时间。

怎么过江?为方便红军尽快过江进村休整,布田村民家家户户撬楼板、拆木门、扛木料,不到半天就在河面上架起一座浮桥。“那时我伯父和我父亲都是10多岁的少年,兄弟俩拆了家中的两扇门板,用于搭建浮桥迎接红军过江。”今年64岁的布田革命老区事业管理协会会长黎泗忠说,朱德及夫人伍若兰住进布田贫苦农户樊好翠家中后,黎泗忠的父亲兄弟俩天天上山砍柴,送到樊好翠家中给朱德和伍若兰用。

红军一过江,村民们立即将浮桥拆除,防止追兵进村。妇女们则一个个都在家砻谷舂米洗菜做饭,腾房屋、护伤员,热情接待进驻的红军部队。黎泗忠告诉记者,红军撤离时,伍若兰将一件蓝布大褂送给黎泗忠丧偶的奶奶。这件蓝布大褂此后被当做传家宝,一代代传给黎泗忠的妻子。2011年黎泗忠的妻子将其捐赠了出来。这件现珍藏在布田革命事迹陈列馆中的蓝布大褂,犹如汝城县沙洲村的“半条被子”故事,温暖了无数百姓。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