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延坡工作室|新四军的军长为什么可以授上将军衔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徐平责任编辑:丁杨
2019-10-12 14:52

抗战初期新四军曾准备实行军衔制度

1937年8月1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工农红军即将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之际,红军总政治部在《关于新阶段的部队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指出:“红军的改编在某些制度上有了原则上的改变(如采用官阶制度等)。”所谓“官阶制度”,就是当时军衔制的别称。

1939年,周恩来(右三)在皖南泾县新四军军部和新四军领导叶挺(右一)、陈毅(左一)、粟裕(左二)等合影。

抗战进入第三个年头,鉴于部队正规化建设的需要,1939年4月2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致电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并中央书记处,询问“干部之等级可否行施规定”,提出“部队日益扩大,正规军各种制度亟待解决。拟照国民革命军编制区分,规定部队中各级干部之等级(三等九级制)。这可兴奋干部,职责分明,于我军传统亦无损害。”同年5月30日,朱德、彭德怀和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傅钟,以八路军总部的名义颁发了《建立等级制度的训令》。《训令》对八路军、新四军建立等级制度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评定标准、办法和批准权限等均作了说明。《训令》指出:“等级制度的作用,在于严明职责与赏罚,兴奋部队官兵的上进心,建立上下级的正确关系,以此增强部队的纪律和战斗力。”这次拟议的军衔等级,是按当时国民党军队的衔级设置的,为六等十六级: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新兵。

《训令》发布后,八路军、新四军领导机关和部分正规部队曾进行了评衔活动,东北抗日联军也做了实施军衔制的准备工作。但是,正规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受当时的物质条件制约,与部队的稳定、集中程度密不可分。艰苦而频繁的作战环境,使各部队无法集中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评衔工作。因此,当时除了驻国统区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而授了军衔之外,整个部队由于“敌后斗争日益艰难,游击性日益增强”,评衔工作进展缓慢。直到1942年2月3日,有的军区在关于《精兵政策及等级制度的布置》指示中,还在做评级评衔的具体要求。

1941年和1942年的两年间,是抗日战争中最艰苦的阶段,授衔工作不可能继续进行。1942年4月24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根据当时军事斗争形势,联名给八路军总部、新四军军部、一一五师、一二〇师、一二九师、晋察冀军区、冀中军区、山东纵队发出《军队中暂不规定等级军衔》的征求意见电,请各战略单位领导同志发表意见。

各地:

关于军队中干部军衔等级(将校尉)问题,有的同志主张现在实行,有的同志主张暂不实行,我们认为等级军衔之划分,与否各有利弊。规定军衔对军队正规化固有帮助,然而目前敌后斗争日益艰难,游击性日益增强,正规化是有限度的,超过现有物质基础,而过分强调正规化,则有陷于主观主义之危险,无益反而有害。加之军队分散,全军等级不易统一规定,一地区自行规定以为不妥。再则,艰苦环境要求干部同生死,同患难,等级之明白划分,在缺乏长期深入解释时,亦难免有碍干部之间团结。因此,我们起草的内务条令之草案上暂时不划分干部之等级军衔。你们意见如何?望告。

中央、军委

1942年4月24日

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发出后,八路军和新四军各部队均作出反应,表示拥护中央不划分等级的指示。鉴于种种原因,新四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这次评级评衔工作,于1942年上半年基本停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