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秀宝 孙继炼

副主任 夏洪青

编 委

张海平 陈广照  雷 雨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做强做精新形势下军事新闻教育

作者:■ 蔡惠福

摘 要:新形势下做强做精军事新闻教育,应该从强军战略的全局认识理解其内在必要性。应该适应培训任务、对象、目标的新变化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谋划军事新闻教育思路,建构全新的军事新闻专业教育框架。应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用更优秀的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应该把掌握现代传播技术作为重点突出出来。

关键词:军事新闻教育;强军;人才队伍建设

正在向纵深推进的军队调整改革,让传统的军事新闻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继原军区报纸随七大军区撤销而停刊后,涵盖报纸、通讯社、电台、电视、网络新媒体和出版在内的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正式成立,军兵种新闻单位也正在按此模式展开调整。我军军事新闻传播机构在前所未有的整合之中向集约化、融合化迈出了一大步。与此同时,相沿数十年的新闻干事制度也有很大的变化,人员大为精简。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依附、服务于军事新闻传播事业的军事新闻教育,既面临我军军事新闻传播格局大变革的影响,又经受着军队院校调整改革的重构。它将如何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在创新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模式,这是从事军队新闻宣传的同志必须思考回答的问题。

一、强化,而不能式微:置于战略需求的考量—充分认识做强做精军事新闻教育对强军建设的内在必要性

由于条件所限,我军军事新闻人才的擢拔培养,在很长时间里都是通过实践锻炼、短期培训、师傅带徒等方法进行的。直到1984年,原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成立,才使军事新闻教育走上了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科学规范之路。现在我们所面对的情况是,一方面,军队新闻机构在精简中整合,部队新闻报道人员大为减少,并大多将由文职人员担任。在群众办报、全军办报方针下形成的记者与通讯员共同供稿的办媒体模式,逐渐变为媒体记者自采自制为主。另一方面,院校调整之后,原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一分为二,从事网络舆论的一部分归入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作为新闻传播本体的一部分则归于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各自均已停招本科学员,以对在职干部的培训为主。这一切,是否意味着军事新闻教育的作用不那么重要,甚至可有可无了呢?这个问题若不首先解决,军事新闻教育难免逐渐停滞,甚至走向式微。

其实,作为一个在军事新闻教学研究岗位工作了数十年的老兵,呼吁在调整改革中把军事新闻传播教育做精做强,决不仅仅是出于对这份事业的感情,主要是对军事新闻教育与强军建设关系的思考。这种思考也不仅仅来自于历史的传统和经验,更是源自于对强军建设战略全面的现实考量。

军事新闻传播的特殊功能属性决定了它是我军思想政治建设须臾难离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它在我军建设发展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党我军从领袖统帅到各级领导,一直以来对军队新闻工作高度重视、悉心关怀、善管善用。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的是,随着现代传播技术超乎想象的迅疾发展更新迭代,大众传播对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制约力量得到空前扩张。“传播即权力”。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到治国理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离不开对现代信息传播的审察、考量和运用。国防军队建设当然也是如此。在今天这样的信息传播环境之下,我们几乎别无选择,如果不善于借助运用现代传播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力量,不善于调动大众传媒的支持,国防军队建设的许多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很可能走入无法有效开展的境地。

事情的重要性还在于,客观存在且难以停息的意识形态交锋基本是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上展开。在这场事关我们党执政根基、民族兴衰前程的博弈之中,军队媒体一直忠实履行党赋予的使命,和其他党媒一起,构筑起了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的坚实屏障。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中,依然需要军队媒体以“走在前列”的有效实践继续发挥主力军和“压舱石”的作用。

现代战争的特点更加需要舆论的配合支持。许多案例让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有时舆论斗争的作用甚至大过武力对抗,不少实战中的问题是在传媒的博弈交锋中解决的。媒体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作战武器、作战力量的功能越发地凸显出来,掌握运用现代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战斗力。“一笔能抵十万师”“网上自有千钧力”。我们的强军建设,自然不能让媒体建设“缺席”。

在这样一个军事新闻传播需要紧随形势发展和时代需要努力做强做优的情况下,担负为军事新闻传播事业建设队伍培养人才的军事新闻教育难道不应该大大地加强吗?有什么理由任其弱化式微呢?

实践证明,军事新闻与其他新闻传播活动相比较,从传播对象、目的到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机制模式,尤其是传播内容,既有相同之处,更是大有不同。军队新闻工作者所需要的诸多特殊素质要求,比如更高的政治思想觉悟、组织纪律观念和良好的军事素质、身体素质等等,仅在地方高校是很难习得和培养的。所以,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来到部队新闻宣传岗位,往往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学习、适应、锻炼的过程。而这个重新学习、锻炼再造的过程,最佳途径是在军队院校进行。特别是军事斗争中的舆论交锋,更是在地方新闻院系难以学习的,必须接受军队院校的专门教育训练。另外,军队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在新媒体迅速发展向前推进,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不断出现的今天,军队新闻工作者再学习、再深造、再提高的任务更加繁重。再者,随着军事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必然越来越突出,军事新闻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自然也要适当地发展。这一切,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军事新闻教育来支持,显然不行。

二、目标定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创新及其他—进一步理清军事新闻教育的发展思路

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积累,军事新闻教育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逐步形成一套包括培养目标、培训模式、教学内容等在内的比较科学、完备、成熟的培训体系。这一体系具备一些明显的特点。一是始终如一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当成教学之纲、育人之魂、成才之基,有机地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二是始终如一地突出军事特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既遵从新闻教育的共性要求,又突出军事新闻教育的个性需要,从军事新闻宣传源远流长的传统和鲜活生动的现实之中挖掘和汲取独特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坚持军事特色中凸显其不可替代性。三是始终如一地坚持开放建学科、开门办教育,突出实践教学。根据新闻教育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坚持多学科育人、大文化育人、强实践育人,有一套坚持博学通识教育和开展实践教学的机制化的做法。四是始终如一地坚持紧跟时代不断创新。近几年来在军事行动中的舆论斗争、军事外宣及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等方向上形成的新亮点,无不都是积极回应现实需求的努力结晶。

面对如此重大的变革,此次影响深刻的调整,军事新闻教育要做的重要的或者说是首要的工作,就是要从变化的实际出发,根据全新的培训对象、任务、目标,理清新形势下军事新闻教育的建设发展思路,重新设计谋划培训模式、教育方法、教学内容,重塑军事新闻专业教育框架。

这不仅仅是适应军事新闻教育体制机制调整的需要,也是应对当下新闻传播媒体快速发展的需要。媒体变革的疾风骤雨,正在倒逼整个新闻传播教育通过自我变革进行体系性重构,以报纸、广播、电视为基础的传统的新闻传播论、新闻传播实务这张“旧船票”已经登不上新媒体发展的“新客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未来新闻传播教育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意义,将取决于它对新媒体发展步伐跟踪和前瞻的力度和深度。大家都在为此积极地探索。当此之下,军事新闻教育也需要把思路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内容创新置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下功夫、用力气去开拓出新的充满时代性元素的军事新闻教育路子。这是新一代军事新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其中比较困难也十分关键的是教学内容的创新。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教学理念、方法模式等等,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学内容上,都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内容来承载、实现。从目前情况来看,军事新闻教育内容创新改造有几个难点抑或说是重点。其一是将既往的学历教育中基础性、系统性、完备性的教学内容改造成适应短期培训的以实践问题为导向的专题性、跨学科综合性的授课内容。其二是如何跟上媒体变革的步伐,跟上国内外新闻传播理论研究新发现、新进展,跟上意识形态斗争的新形势,从理论到实务、从宏观到中微观,建构全新的教学内容,创立全新的媒体融合下的新闻传播理论业务的教学单元和教学专题。为培养“全媒型”军事新闻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教学内容支持。其三是进一步打通军事新闻教育与军事新闻宣传改革调整实践之间的通道,实现两者的良性对接。换句话讲,就是军事新闻教育要密切关注军事新闻宣传调整改革的实际,熟悉情况,把握趋势,洞悉问题,从变革发展的实践中汲取资源,获得动力,以此推动教学内容的创新,并进一步彰显军事新闻教育的军事特色。决不能做游离于军事新闻实践的“外部思考”。其四是搞好教学内容向媒介素养教育的拓展。既往的新闻传播教育,主要在于一为新闻单位(机构媒体)培养人才,二为内容生产培养人才—比如对通讯员的培养即属此类。这仍然是军事新闻教育的主要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传播活动对社会生活的深度介入和媒体的泛化,媒介素养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由此,媒介素养教育成了新闻教育—当然也包括军事新闻教育的一个部分。如此,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政工干部会成为军事新闻教育的对象;逐渐地,媒介素养课程也会成为一些院校的通识课程。那么,如何对非新闻专业干部普及新闻传播知识,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舆情素养教育,就成为军事新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用更优秀的人才培养优秀人才—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搞好师资队伍建设

军事新闻教育经过苦心经营,已经可以支撑从本科、研究生到轮训培训的各类教育。 而现在面临新的情况,原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师资队伍一部分归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另一部分则归入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原先的整体性优势受到了影响。同时,相当一部分中坚骨干或者有希望有潜力成为中坚骨干的教员选择了转业或自主择业,去地方新闻院系工作。如此一来,军事新闻教育的师资大为削弱。实事求是地说,已足可堪忧。做精做强军事新闻教育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工作,就是多措并举,选贤育贤,积聚人才,建强师资队伍,“用更优秀的人才去培养优秀人才”。

首先要根据新形势下军事新闻教育发展的规划设想,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的计划,确定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实施路径、方法步骤。这一计划应当充分考虑到阅历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既要有学养深厚、精于学术的,又要有丰富媒体实践的;既要有老同志引领,又要有中青年接班,特别是,既要有本专业的精英,也要有跨学科的相关人才。其次,充分利用在北京办学的地利之便搞好人才引进。一方面,可以根据需要和相关政策,从北京乃至全国高校擢拔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面向京内的军队媒体,延揽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专业经验的业务骨干,充实现有的师资队伍。在积极引进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盘活现有资源,搞好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第三,要承续开门搞建设、开放办专业的传统做法,将聘任院外教师的做法制度化地坚持下去。现在“大本营”搬到了北京,可用的资源更加丰富了,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都更加方便,更应该广开“师”路,放眼军内外,网络更多的“大咖”“名家”,借他们之力之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第四,加强与地方新闻院系的联系,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分享教学科研成果,推出自己的名师大家。

四、绝不能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的浪潮中落于后头—把掌握现代传播技术作为重点突出出来

现代科技对社会的改造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大众传媒首当其冲。从中央厨房到短视频、网络直播,到算法内容推荐,再到人工智能实质性地进入新闻采编流程,不仅媒体人在困惑、在探问:新闻传播业的“下半场”如何布局?新闻教育界也在一次又一次地研讨如何跟上科技发展,在教学中加大现代传播技术的份量,培养“全媒型”人才。这也是当前新闻传播教育遭遇的最大挑战、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是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社会学者指出,现代传播领域是代际文化反哺、技术反哺表现最为突出的领域之一。某种程度而言,发展现代传播技术,是年轻一代的事业,话语权主导权在年轻人那里,老同志一般只是追赶者,不能“多嘴”,不该置喙。但是,我对军事新闻教育中加强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培养,尚有几点粗浅建议。

一是要搞好教材建设。教材建设乃教学之基础性建设。先要把核心课程(专题)的教材搞出来,可以考虑的例如《网络新闻传播导论》《网络新闻传播业务》《科技发展与传播革命》《多媒体制作基础》等等。待到有了条件,再往数据库设计、网络编辑与策划、信息网络管理等业务上拓展。二是可以成立现代传播科技研究中心,开展新媒体研究。研究中心除本单位的相关人员之外,可以面向军队新闻单位、甚至地方高校吸纳专业人才。研究中心是为搞好教学培养人才服务,同时也可以发挥智库作用,为军队现代媒体发展建言献策。三是要尽快围绕现代传媒发展,确立一批研究课题组织攻关。除了积极向国家、军队科研规划部门申报,争取立项支持之外,学院和系科可以根据需要自行立项。而且,要有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之中、推向有关部门的措施,实现科研成果的良性转化。四是要加强新媒体实验室建设,为现代传播科技培训提供装备科学先进的场所。

(作者系原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教授)

责任编辑:张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