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张玉堂  孙继炼

副主任 雷  雨

编 委

武天敏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杨庆民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袁永军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祁宇博 

聂建忠 韩寿庚  刘凤桥 

刘绍勇  陈  飞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sjsjz@163.com

抗美援朝战争的战斗号角

作者:■刘 亚

主持人语: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70年前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我军创造了世界反侵略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本期,我们推出“抗美援朝战争军事新闻·文化艺术传播研讨”专题,通过专家学者对《志愿军》报、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和相关文化艺术作品的分析研究,探讨这场战争中军事新闻·文化艺术传播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尽管每个作者研究的对象和角度不同,但主要观点都有共性,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比如,军队媒体必须始终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大局,大力营造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的浓厚舆论氛围,推动军队各项工作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军事媒体人首先是一名战士,其次才是媒体人,要随时准备上战场,时刻做好牺牲的准备,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军事媒体人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到一线战壕里去写作”,打造超越时代的精品力作;等等。

历史是最好的镜子。当前,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国际国内舆论场更加复杂激烈。回眸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军事新闻·文化艺术传播,探寻老一辈军事媒体人的战地足迹,品味经典作品的“不一样”,我们需要透过特定时代的特殊传播现象,不断丰富和探索新时代的舆论传播特点规律,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有力思想舆论支持。

回望抗美援朝战场的战火硝烟,那些被志愿军战士当成经典传诵的文章、影像、军歌,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前辈们给我们留下了无愧于时代的光辉篇章,新时代的军事媒体人要接过前辈手中的“笔杆子”,为“占据传播制高点”书写振奋人心的时代华章。

主持人: 姜兴华

抗美援朝战争的战斗号角

——《志愿军》报的历程、经验及启示

■刘 亚

摘 要:志愿军党委机关报的身份和连续出版8年,确立了《志愿军》报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历经现代战争洗礼和开创人民军队境外战地办报先河的《志愿军》报,着眼战局指导全军战斗,重视读者开展报纸批评,艰苦奋斗逐步完善报纸,成为志愿军广大指战员的战友和老师,对于当下军事新闻的创新发展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志愿军报刊;指导;读者;奋战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地,从总部机关到基层部队出版了大批报刊。《志愿军》报因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志愿军委员会机关报的身份奠定了与生俱来的权威性,连续出版8年是已知志愿军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确立了它的代表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51年5月1日开办部队生活节目,志愿军开始配发收音机之后,《志愿军》报仍然是志愿军广大基层部队指战员获知信息的主要媒体。《志愿军》报的办报历程和经验,今天对我们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应急出版,克服信息饥渴

在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的第一次战役期间,志愿军部队普遍反映看不到国内报纸,没有收音机,不知道国内外新闻,不晓得兄弟部队打得如何,只知道“打哑巴仗”,政治空气不活跃。有的建议新华社给志愿军专门印发电讯稿,有的建议志愿军办个报纸。[1]

1950年11月6日,总政治部呈送志愿军请示出版报纸的报告。毛泽东没有同意总政为了保密“不给敌人以可乘的借口起见,拟用朝鲜人民军所属某部名义出版(报头另加中文版三字)”的建议,批示:“报纸可以名为‘志愿军’。标明朝鲜人民军总司令部批准出版字样。”[2]第三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党委1951年1月14日做出《关于出版〈志愿军〉报刊的决定》。《志愿军》报创刊号刊登了这一决定,指出:出版全军性的《志愿军》报,“是志愿军党委及志司志政的机关报,也是全军指战员大家的读物”“贯彻志愿军党委及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的领导意图,交流与总结各部队的战斗经验和工作经验,表扬英雄模范,鼓舞战斗热情,揭发缺点,改进工作,并反映广大战士的意见和要求”。

经朝鲜人民军总司令部批准,《志愿军》报1951年1月15日创刊于朝鲜战地。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题写报头。《志愿军》报宣传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巩固战斗决心;宣传仇视、鄙视、蔑视美帝国主义的思想,提高必胜信念;宣传制胜的战略战术思想,鼓舞部队夺取战争胜利;发扬革命的英雄主义,鼓舞士气;介绍军、政、后勤及各兵种战斗、技术和工作经验,改进工作;加强政策纪律教育,提高部队遵纪守法的观念;供给战地文娱材料,活跃部队情绪。志愿军入朝作战一周年,应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之请,彭德怀和金日成分别为《志愿军》报题词。彭德怀题词:“我军将越战越强,敌军将越战越弱。我军必胜,敌军必败。”金日成使用中文题词:“巩固中朝人民的团结力量,争取抗美战争的最后胜利。”

二、着眼战局,指导全军战斗

《志愿军》报着眼战场局势,及时指导工作,积极引导舆论。初战连捷,《志愿军》报创刊号发表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应彭德怀的要求撰写、初稿经彭德怀审阅同意的署名文章《祝三战三捷》,评述志愿军入朝“三战三捷”的经过、战绩及重大意义,指出在庆祝胜利的今天,不能因胜利而骄横,或者造成一种不应该有的、盲目的轻敌思想。

《志愿军》报反复强调学习现代战争的重要性,刊发《步枪班长怎样指挥夜间进攻战》《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善于运用爆破和火力掩护》《反击和阻击战中使用炮火的四个问题》《高射机枪对空射击经验》《战防炮打坦克要集中射击》《防止鼠疫传播的管制办法》《对敌喊话的几点经验》《通过〈信箱〉散发对敌宣传品的方法》等,启发部队提高攻击、防御、步炮协同、防空、反坦克、反细菌和对敌宣传等作战能力。刊发《紧缩坑道作业程序推广“流水作业法”》《“空心爆破法”的实施步骤》《单锤单钎、双锤单钎、双锤双钎三种作业方法的比较》等,指导部队解决坑道作业的难题。刊发《前线的冷枪冷炮战》《开展冷枪冷炮杀敌运动中的典型经验》等,鼓励部队积小胜为大胜。

《志愿军》报持续开展“学英雄的思想、走英雄的道路、创英雄的业绩”活动。出版的第二期报纸即刊载了通讯《英雄杨根思永垂不朽》。在上甘岭战役期间,快速组织稿件,刊发《坚守坑道十昼夜的钢铁战士》《伟大的战士邱少云》《祖国的好儿子黄继光》《特等功臣、青年团员张像山和他的二级英雄班》《一面光辉的战斗旗帜―记一级战斗英雄胡修道》等通讯。1953年10月21日出版的第218期报纸,几乎成了志愿军开展立功运动的专号。第一版刊载抗美援朝战争涌现的黄继光、杨根思等217名特等功臣、特级英雄、一级英模、二级英模和16个特等功单位的名单,第二、四版刊发社论《继续开展立功运动,把立功运动更向前推进一步》和评论《英雄、模范、功臣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贡献巨大》,第三版刊发消息《四川金堂县人民为我军“一级英雄”胡修道庆功》。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加强与朝鲜党、政、军、民的团结,是部队政治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1950年12月14日,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邓华、朴一禹和政治部主任杜平联署发布政治训令,训令全军部队必须继续深入群众纪律教育,重申爱护朝鲜人民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纪律号召,要求在行动上切实做到。《志愿军》报及时发布志愿军《关于借物手续与损物赔偿办法》等各种爱民守纪公约、开展爱民活动以及检查政策纪律的执行情况,刊登《朝中人民战士并肩战斗在一个阵地》《人民军三勇士夜炸敌坦克》《爱民模范罗盛教》《朝鲜母亲》《国际主义战士朴在根》等通讯,不断巩固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人民军的战斗友谊。

三、重视读者,开展报纸批评

高度重视读者来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报社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开展报纸批评的重要方式。志愿军报社对于读者来信,一方面定期摘编整理向志愿军首长汇报,一方面公开摘登于版面。《志愿军》报1952年5月15日刊文《请各级首长和全军同志组织向报社反映部队情况》。7月26日,头条刊载报道《首长重视本报反映的部队情况志后洪司令员亲函答复对提出之运输、汇款、日用品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解决》,全文刊载志愿军后勤部司令员洪学智给本报的答复。报道称:“本报陆续收到的读者同志和本报通讯员同志所反映的部队情况,定期整理向志愿军首长作了汇报。最近,接到志愿军后勤司令部洪司令员的亲笔来函,对本报所反映的部队情况极为重视,对某些与后勤工作有关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解决。现将洪司令员来函发表于下”:

志愿军报社负责同志:

七月九日转来“部队情况参考”,我阅过两次,很好。你们能将部队生活及时收集转告,甚为感谢。希望你们今后继续这样做,其中与后勤有关的问题,当与各业务部门研究改进。

关于汽车、防空哨问题,我们在运输会议上已严格指出,应在汽车部队中进行教育。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把汽车部队每月四天休整日增加到六天,加强教育,提高责任心,实行车辆包乘制。

关于汇款问题,我们已向有关部门提出,请他们设法解决。现军邮总局正在研究解决办法中。对烟、纸张及其他日用品供应问题的解决,在六月后勤会议后,已有了很大改进,成为当前供应工作的一个任务。但目前尚不能满足部队的要求,应该督促各军后勤加强这一工作。

部队增加油盐,再通知各部一次,应严加遵守。一定要保证按规定给部队食用,不准扣发。

洪学智

七月十七日

洪学智给志愿军报社的这封信,在志愿军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广大志愿军指战员都知道了志愿军后勤部有一位真管事、管真事,为指战员们干实事的洪司令员。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甘泗淇为《志愿军》报出版百期题词,要求《志愿军》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表扬英雄事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把我志愿军报,进一步成为全军建设更有力的武器。”1953年6月3日,《志愿军》报头条刊发来信综述《很多读者来信向本报反映了连队许多要求》,反映来自连队的要求:“主、副食供给上应照顾部队伙食改善”“发鞋袜衬衣等东西在大小、多少上要注意调剂”“日用品要根据部队的需要,有计划的供应”“及时看到书报、戏剧、电影”,解决坑道设备、照相、汇款,改进寄家信、慰问信的工作。

志愿军报社真诚地征求读者意见。创刊号刊登启事欢迎读者经常投稿与批评。报社以本报出版百期为契机,第三次发出征求读者意见表,将收到代表3万多读者的582份意见表的内容,梳理“总的方面”“军事工作报道”“政治工作报道”“俱乐部”“通联工作”和“其他方面”等类别,进行了认真地总结,1952年8月20日公开发表《本报第三次征求读者意见统计》,以提高报纸的思想性、战斗性、群众性和趣味性。同日发表社论《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报纸》,指出:希望全体读者同志经常对报纸提出意见,要求与批评,与报社多多联系,以便在全军同志督促之下,使报纸更快的改进。《志愿军》报在《终刊词》中向读者表达了感激之情,称:没有广大指战员对于《志愿军》报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要想取得任何一点工作成绩,那是不可想象的。本报终刊,我们特向曾经积极付出智慧和劳动的广大通讯员和踏实的读者表示热诚地感谢,并致崇高的敬意。

四、艰苦奋斗,逐步完善报纸

《志愿军》报,初为16开8页,不定期刊,后改5日刊。志愿军出国作战一周年之际,根据广大读者的意见和要求,为更加便于阅读和保存起见,《志愿军》报自1951年10月25日第41期起改出4开报纸(一般为4版),刊期不定。

改出4开版的《志愿军》报,报头居中。报头右侧刊印出版序号、创刊日期、出版日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志愿军报社出版”和“(对内刊物 不得遗失)”,报头左侧刊文。1952年5月,报头移至右侧,出版序号、出版时间、出版单位等移至报头下边,在报头左侧增辟《光荣的志愿军》新闻照片专栏。同月底,增加报纸发行份数,每个连队发5份(可发到排),连以上单位各发1份,团以上干部每人1份。8月20日,固定为4开4版,周2刊。开设的专栏有“工作研究”“一周时事”“连队讲话材料”“读者来信”“党的生活”等。近似副刊的专版“俱乐部”,1952年2月15日推出。编者欢迎每个同志高度发挥自己的文化艺术天才,积极参加“俱乐部”的活动,刊载报道、诗歌、快板、小说、绕口令、相声、智力测验等。另出号外、画页等专版。1956年后,报纸版式也和国内报纸一样由竖排改为横排。发行3万份。

《志愿军》报与志愿军入朝作战一样,在克服艰巨困难中成长壮大。志愿军政治部初未设《志愿军》报编辑部,只有1位正式编辑和12位见习编辑。战场转换异常频繁,道路桥梁常被封锁炸毁,战地交通环境恶劣。一周两次的计划也不易实现。跟随志愿军总部行动的编辑,10月25日入朝,26日到达大榆洞,27日遭到美军飞机轰炸,他所乘坐的中型卡车被烧毁,驾驶员牺牲。派往首批入朝作战各军行动的编辑们,一边进行采访搜集材料,一边组建报纸通讯网。报纸编排完毕,一度派人乘车赶回国内安东(今辽宁丹东)进行印刷,再将印好的报纸经志政宣传部通过军邮和军事交通部门送到部队。1951年6月,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报社编辑部成立,编辑们在一个半截子山洞安了家。白天,编辑们坐在洞口,用木板搁在膝盖上当桌子编辑稿件。敌机来临,钻进洞内防空。编辑王建华来自于第15兵团《连队生活》报,繁忙工作和长期住在非常潮湿的山洞里,诱发了他的旧疾风湿性关节炎及痢疾肠炎,回国治疗后重返工作岗位。

承印《志愿军》报的志愿军政治部印刷厂,最初只有十几个人,携带笨重的机器和铅字跟随志愿军总部行动,1951年1月上旬第三次战役后才找到比较固定的厂址,也把机器安在山洞里。没有电灯,排字工人把蜡烛插在手盘上捡字;所有人都参加手摇印刷机劳动,每天工作量常常要达到十几小时。在志愿军胜利的炮声中,印刷厂安装了电灯、马达。雨季的山洞,上面滴水,下边流水。印刷工人克服因潮湿胶发霉、纸受潮、印刷机带墨的胶杆不粘墨等困难,保证了报纸的按时出版。

不断改进报纸的发送传递,报纸与读者的联系日臻紧密。为了把《志愿军》报送到读者手中,军邮和交通人员常常夜以继日的工作,尽量缩短发送时间,冒着生命危险,战胜敌机袭击,克服风雪阻挠,如同执行战斗任务一样,在火线阵地穿行往来。及时送到的《志愿军》报,帮助基层干部解决工作问题,活跃了战士们的文娱生活。志愿军报社每月收到的来信来稿数量显著增加,最初不足300篇,1951年6月后逾千件,1952年8月增至1600篇,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前后达到了5000篇。对于主要面向基层部队的《志愿军》报,某支队副政委苏克说是我们的好战友,一级战斗英雄郭忠田说是我的好老师,天德山英雄连表示保证充分运用党报做好工作。

1958年10月28日,《志愿军》报出版第733期终刊号,发布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的消息,发表终刊词,宣告祖国人民给予志愿军抗美援朝的伟大任务已经胜利完成,《志愿军》报终刊。

五、结 语

在抗美援朝战场出版的《志愿军》报,经受了现代战争的洗礼,发扬光大人民军队报刊工作的优良传统,开创了人民军队在境外战争环境出版报纸的先河,极大地丰富了人民军队的办报实践,为人民军队富有生命力的报业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对推进新时代军事新闻事业的创新发展,提高军事新闻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注 释:

[1]杜平:《在志愿军总部》,第170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2]毛泽东:《对出版志愿军报纸请示报告的批语(1950年11月6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第341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作者系原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