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莫让软件成“软肋”)
提 要:如果我们眼睛只盯在那些先进装备的“有形之剑”,而忽视“无形之剑”,关键时刻这些软件上的“硬伤”,就有可能成为打赢的“软肋”。
近日,某部在一次对抗演练中,因为一台电脑安装的软件在关键时刻出现故障,贻误了战机。这提醒我们,如果眼睛只盯着先进装备的“有形之剑”,而忽视“无形之剑”,关键时刻这些软件上的“硬伤”,就有可能成为打赢的“软肋”。
软件,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大脑”。软件水平决定着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水平,无论平时还是战时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9年初,以色列国防军坦克部队在加沙的“铸铅行动”中,因坦克上的敌我识别系统出现了故障,导致敌我混淆,误击了己方一个指挥所。
从机械化战争到信息化战争,无论是平时军队建设还是战场交锋,都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打“钢铁”转向拼“芯片”,从武器平台的较量转向作战体系的对抗。正如军事专家预测的那样:“在未来的战争中,计算机本身就是武器,夺取作战空间控制权的不是炮弹和子弹,而是计算机网络里流动的比特和字节。”
我军在信息化建设中,软件开发利用水平相对较低。这既有观念上的原因,如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平台轻系统”的认识误区,也有开发标准不规范、软件“保鲜”时间短、基层缺乏相关人才等原因。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先进的硬件,只有用一流的软件作支撑,才能耳聪目明、如虎添翼。开发计算机软件,是信息化的核心任务之一,涉及的技术问题十分复杂。基层官兵作为装备的操作者,清楚自己需要什么,然而囿于技术水平,独立开发软件难度较大。科研院所和装备生产厂家技术力量雄厚,然而对技术需求并不一定完全了解。如果能实现科研开发与部队需求的有机结合,这样不但可以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而且能够有效解决软件不兼容、不规范、无“户口”等问题,真正使软件成为克敌制胜的“铁拳”。
(作者单位:总参办公厅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