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组装的V-2火箭成功发射。
为寻找关键部件抽干了一条河
按照道恩伯格的建议,英国人在北海沿岸的库克斯选择了一处实验场。这里本是德国海军的枪炮靶场,不仅地理位置适于发射,而且有不少可供利用的设施和设备,但要组装和发射V-2,这些还远远不够。在英国战争部要求下,加拿大派出一支2000人的工兵部队,仅用了3周时间就在库克斯靶场建起数座火箭组装工场,其中一座工场内还安装了一架10吨起重机。
人有了,场地也有了,剩下的最大难题是找到完整的V-2火箭。战争中,盟军的轰炸和破坏几乎使得整个欧洲地区没剩下一枚组装完整的火箭,英国人不得不四处收集V-2零配件,以期能拼凑出足够的火箭来。美国人从“米特尔维克隧道”撤走后,英国人紧跟着进去“吃剩饭”,找遍了各个角落总算有所收获。技术人员估计,靠着找到零部件至少可以组装出8枚V-2火箭来。
下一步的工作是寻找燃料加注设备等配套设备。令英国人气愤的是,这样的设备也没有几件完整的。德国人撤退时走一路扔一路,把各种火箭设备扔的到处都是。英国战争部不得不撒开大网寻找。“寻宝队”的士兵们操着一口流利的德语,开着卡车满欧洲跑,大到火箭发射指挥车、燃料加注车、发射架,小到电缆、连接插头、点火开关都是他们搜寻的对象。有一次,为了从河里捞出一件关键设备,“寻宝队”不得不调用抽水机,把整条河的河水都抽干了。
首位宇航员本应是英国人
到1945年9月,实弹发射所需的V-2火箭全部组装完成。为便于追踪,火箭外表被喷涂成黑白两色。首次试射安排在10月1日,当天因点火失败,发射未能成功,但紧接着2日和4日的两次发射都取得成功。据报道,试射的火箭落在目标约4.8千米范围内,“比德国人在战争期间做到的更精确,”贝克莱克说,“火箭棒极了,不夸张地说,它充满高技术。”
1946年12月,英国星际学会会长R·A·史密斯和H·E·罗斯向军方提出了一项更大胆的方案:把V-2火箭改造成载人火箭,将人类送入神秘的太空。他们的设计包括加大、加固弹体,增加火箭燃料量,用一个载人舱取代1吨重的弹头。发射升空后,载人舱可以在轨道上停留5分钟。里面的“乘客”可以通过两扇舷窗观察地球、大气和太阳。随后,载人舱将落回地球,它的热防护罩将保护太空人免受伤害。进入大气层后,降落伞会保证载人舱慢慢飘落地面。
那时冷战态势已初现端倪,这样的一件武器是侦察敌人领土的理想工具,史密斯也在设计中解决了几乎所有问题———从火箭的精确尺寸、发动机的推力到宇航员将承受的重力等。航天历史专家、美国《太空飞行》杂志编辑戴维·贝克认为,史密斯的设计至少领先世界10年,“英国本可在1951年将人类送入太空,”他说。
然而,英国政府那时恰好决定将有限的研究资源集中到航空和核技术上,史密斯的设计被否决了。但在大西洋的另一边,美国军方向冯·布劳恩提供了发展火箭技术的一切资源,成果就是“水星-红石”火箭,这款火箭于1961年成功地将美国首位宇航员送入太空。“‘红石’实际上就是加长的V-2,它没有真正的新技术,却抢走了本该属于英国的荣耀,”贝克莱克说,“如果现实交替,英国政府批准了史密斯的设计,那么世界首位宇航员本应该是英国人。”
(《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2015年10月27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