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装备的国产化不是简单地做“加减法”——
孕育中国自己的“亲生子”
去年,一篇名为《中越边境扫雷为何不用机器人?》的文章,引起网友的关注。
中越边境雷区地形复杂、地雷种类繁多,很多地方只能靠人工排除。炎炎夏日,我军官兵穿着厚重的防爆服在雷场搜索前行的场景,让人感动。
前些年,官兵们用的探雷器还是上世纪90年代定型的装备,探测精度还不能满足任务需求。一直以来,掌握该核心技术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
“通过自主创新,实现高性能探雷器的国产化。”一次技术研讨会上,第二十二研究所和陆军某研究所的几位专家坐到了一起,下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
第二十二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彭正辉对笔者说,研制初期,他们对国际上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和研究成果悉心梳理,再吸收国内上一代装备的经验成果,最终确定了新型探雷器的研制方案。
拿出研制方案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实现这一方案,前提是把整个硬件系统设计出来。“硬件设计可以说是整个研制项目中耗时最长的一个阶段。特别是元器件测试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则工作量非常庞大。有时一个放大器就有十几种性能相近的型号,性能差距虽小,放在整个电路中却会引起很大的误差。仅测试这一项,就需要我们对近千个元器件进行比对和筛选。”
翻过硬件设计这座“娄山关”,紧接着就是软件研发这个“腊子口”。“难就难在设计出的软件系统要适应各类土壤,这正是以往装备最突出的短板。”彭正辉告诉笔者,为了使探雷器在各种土壤环境下保持很高的灵敏度,项目组用了大半年时间对各类土壤特性进行数据分析,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出了一种新算法,使探雷器在复杂的土壤环境中能够让地雷无所遁形。
在项目组的艰苦攻关下,用了不到2年时间,我军国产高灵敏度探雷器问世。这款新型探雷器,不仅精度高、环境适应性强,而且操作简单、使用轻便,成为官兵们排雷的好帮手。
“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实现装备的国产化不是简单地对零部件做一些‘加减法’,而是要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创新,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彭正辉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