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17运输机释放空射弹道导弹靶弹。
空射弹道导弹的曲折历史
命运多舛 屡次中断
事实上,空射弹道导弹已经有很长的研发历史了。二战结束后不久,在弹道导弹被“摸透”并实战部署后,美苏两国就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空射弹道导弹。
1958年5月,美国先行实施了空基弹道导弹的可行性研究,以B-47和B-58轰炸机为空中平台,分别携带“猎户座”和“处女座”弹道导弹,进行了多次飞行和拦截低轨卫星的试验,初步验证了空射弹道导弹空中发射和拦截卫星的可行性,并为其后续研究提供了技术储备。稍晚些时候,苏联也以图-95轰炸机为空中平台,在P-13潜射弹道导弹的基础上设计了P-13A空射弹道导弹。不过,鉴于空射弹道导弹在当时条件下技术较为复杂、实现难度也较大,加之这一时期陆射和海射弹道导弹实战性能已经获得很大的提升,美苏两国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暂时放弃了对空射弹道导弹的进一步研究。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当美苏的“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且数量要受到相应条约限制的时候,他们才又动了重新研发空射弹道导弹的心思。
美国后来走得要远一些。从1974年7月开始,美国连续进行了21次战略空射弹道导弹的可行性试验。试验时的载机为C-5A“银河”运输机,空射弹道导弹改自“民兵-1”陆基洲际弹道导弹。
1974年10月24日,最后一次进行的点火飞行试验是历次实验中最大的亮点。当时,长达17米、连同抛投平台和支架一起重达38.7吨的“民兵-1”弹道导弹(自重31.8吨),在牵引伞的牵引下滑出机尾舱门,通过降落伞持续下降并与平台和支架分离。“民兵-1”到达接近2500米的高度后,其一级发动机点火发射,导弹开始向上爬升,冲出大气层并按照预定弹道飞行,而后溅落到大海中。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虽然空射弹道导弹的飞行试验算是成功了,美国也自认为基本攻克了空射弹道导弹的关键技术,但其并未像外界预料的那样“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地让空射弹道导弹实战化。
之所以这样做,有技术和经济方面的考虑——美国当时认为,要让空射弹道导弹获得类似陆射和海射弹道导弹的打击能力,技术上仍有一段路要走,还不得不挤占发展其他战略武器所需的宝贵军费。
更重要的是政治方面的考虑——美国认为,研制和部署空射弹道导弹势必会导致苏联的随后跟进,不符合美国巩固战略稳定和追求单方面优势的既定军事战略。因为,当时美苏两国都拥有新型战略核武器这种大杀器,而美国在竞争中已经获得稳定性、可靠性、灵活性优势。
由此,美国主动放弃了发展和部署空射弹道导弹,并与苏联签署了有关协定备忘录和条约来限制对它的研发。影响比较大的就是1991年美苏签署的第一阶段《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1994年12月正式生效的该条约规定,到2009年12月5日之前完全禁止空射弹道导弹的试验、生产和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