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战:战场前线》展现了真实战争的残酷 玩家要用“性命”换取胜利

作者:Robert Rath责任编辑:陈婕
2016-01-18 16:37

我控制屏幕面前的角色冲向抵抗军的前线,激光枪向我的角色射击,发出嘶嘶的声响。我再次拉开了一个手榴弹,向我的目标——敌人的高地扔出了一个漂亮的弧线。虽然这个手榴弹没有能击杀敌人,但是它显然已经奏效,抵抗军们立刻分散了阵型,旋而开始重新整队。

在敌人的阵型有了破绽之时,我得以拿出自己的E-11步枪向对方开火。正如我扮演的帝国风暴突击兵成员的名字一样,我的子弹如狂风一般狂野。

我大显神威的时间大约只有3秒钟。4名反抗军立刻围住了我,并且让我吃尽了苦头。不过,敌人击杀我的动作再一次分散了对帝国军队的火力。最终,我的角色躺倒在雪中,帝国军的战线向前推进了数码,然而战斗仍然胶着。

我点击了屏幕上的“复活”键,准备再次投入战斗。

这就是一场2015年年末大作《星球大战:战场前线》的典型战斗。与这款游戏看似老少皆宜的名称不同,你在实际游戏的过程中总是会与阴谋和残酷的战争联系在一起。

在这个游戏里面,如果你想获得胜利的话就得更加强调集体或者说团队的作用,而如果你想表演一把个人英雄主义的话,下场将会相当凄惨。以强凌弱,以多打少,这就是《星球大战:战场前线》的主旋律。

作为一个单独的士兵,即使你是最好的游戏玩家,能为胜利所做的无非只是把自己蜉蝣般的生命贡献给团队,并且让自己的队伍获取转瞬即逝的优势。

战争的本质即是如此,残酷,冷漠,毫无意外可言,而这就是《星球大战》里普通士兵所过的生活。

当然,《星球大战》系列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怀旧情绪让这个系列带上了温情和某种程度上的“乡愁”。但是,在记忆的面纱背后,《星球大战》仍然是一部相当残酷的作品。

即使对于主角而言,他们的命运都不尽完满:卢克•天行者失去了一只手;莉亚公主失去了她的故国。然而他们甚至属于幸运者,更多的普通士兵在这场星际大战里殒命。

《星球大战4:曙光乍现》的开场中,帝国风暴突击队就在清剿反抗军的舰队;在霍斯之战里,不可胜数的士兵圣战而死,即便是联盟的骄傲,反抗军的飞行员们也有着惊人的死亡率,包括千年隼号在内,只有3艘飞船逃脱了死星的第一次攻击,这还主要是因为剧情需要:那些飞船上的人都有名有脸。

就是这样,真正在前线拼杀的人不会留下自己姓名,他们战斗、射击、冒着枪火和激光,为这虚无缥缈的银河内战而辗转,最终极有可能默默无闻地死去,永劫不复。

不管你是个博撒人还是伊沃克人,你正在为叛军而战或者自己就是风暴突击队员,《星球大战》所在的这个宇宙对于小人物总是一视同仁,一视同仁地残酷。

《星球大战:战场前线》更是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

《星球大战:战场前线》与《星球大战》电影本篇看起来风格迥异,但玩起来你会发现他们始终运行在一个内核下。喜欢在线上进行游戏的玩家们通常倾向于使用小队策略战术,强调枪法的精准,这让玩家们更喜欢选择扮演帝国风暴突击队这一边进行游戏。

同时,游戏的地图面积都相当辽阔,中程武器成为了大多数玩家的选择,瞄准镜大多数只能够放大视野,并不会对射击的准确率有实质性的提高;另外,与其他类似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不同,游戏里面出现的狙击枪只是凤毛麟角。这样的设计相当高明,完美地还原了电影世界的风貌。

在《星球大战》电影中,枪战往往更倾向于短兵相接,也并不符合现代军队在作战之时使用的策略。在电影里面,大多数的战斗几乎都是面对面进行的,这种战斗枪弹乱飞,对周边环境可以造成破坏,在视觉上绝对有着很好的效果。而在设定里面,帝国风暴突击队却擅长射击,甚至比起主角们来说也不逊色。

但是,当卢克•天行者,韩•索罗以及楚巴卡侵入死星,突袭监狱的时候,他们的敌人几乎毫无还手之力。为了电影的拍摄效果,死星里面的激战变成了有点可笑的西部片风格,正如刚刚所说,枪弹乱飞,主角毫发无伤。

不过这种战斗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了,在你数得出名字的在线射击游戏里面,最有效率的战斗方式当然是寻找掩体,静待机会,一枪爆头。

为了避免与电影世界产生脱节,制作商在《星球大战:战场前线》里几乎人为地缩短了玩家们武器的射程,玩家们必须短兵相接才能够获得更高的胜率。躲藏、狙击当然也能奏效,但是这绝非玩家们的上选:游戏地图幅员辽阔,视野平坦,狙击手很难找到一个可以舒舒服服埋伏起来的地方。

正因此,玩家们最好的选择当然是找一把好枪,边移动边射击。另外,在其他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里面,玩家们更喜欢寻找掩体步步为营,而《星球大战:战场前线》也鼓励对于掩体,据点以及载具的使用。

以“天行者袭击(Walker Assault)”地图为例,你可以在这个地图里面发现 AT-ATs战车,并用这个庞然大物横扫目之所及的一切角落。不得不说,虽然《星球大战:战场前线》在玩家中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是这个游戏从武器,地图以及游戏模式,从战斗的倾向到游戏的物理反馈,都还原了《星球大战》自身最原汁原味的风貌。这让该游戏能够还原《星球大战》里战争最残酷一面。

《星球大战:战场前线》 的战斗是残酷而生硬的。不过游戏里面也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战术,虽然这些战术策略看起来还挺稚嫩,有时候甚至需要随性发挥。

《星球大战:战场前线》 最为重要的战术,一言以蔽之,就是用“人头数”来换取胜利:己方的人头数。

在这个游戏的大多数游戏模式里面,决定输赢的并不是每个队伍的击杀数,而是对于据点的占领,局势的控制。游戏玩家复活的时间相当短,这就意味着玩家可以通过不顾一切地拼命来换取局部优势:别忘了你扮演的只是一个普通士兵。

同时游戏快节奏的局势让玩家在战斗中有时候“无暇自顾”,与其保存实力不如“英勇就义”,迅速复活之后又是一条好汉。另外由于游戏中的语音聊天并不完善,小队战术有时候只是简单的跟着队长一起往前冲,让玩家控制的角色不像是设定里面以一当百的超级战士,更像一群无组织无纪律的山贼。种种元素结合在一起,将这个游戏的战斗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如果你不太在意游戏里面的战斗是否好看的话,《星球大战:战场前线》的战斗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颇具有一种粗粝原始的美,玩家们的集群冲锋对于敌人有着压倒性优势,看起来如此,实际上也如此。

无论是电脑还是玩家,大家都倾向于消灭单个目标,这让剩下的大部分战斗力量能够穿过火力封锁线,同时,由于敌方火力被吸引,从敌人侧翼进行的突击也变得尤为有效。一两个队友的死亡能够获取场面的优势,这绝对算是笔划算的买卖。对于防守方来说,同样如此:集中消灭一两个敌人可以获取稍后短兵相接时候的火力优势。

于是在一场《星球大战:战场前线》的典型战斗里,你会看到玩家们不停的死亡不停的复活,并且由衷地感叹生命可贵。

结论就是,《星球大战:战场前线》不欢迎英雄主义,一个人绝对拯救不了世界。在这个游戏里面,杀死敌人不再是游戏的最终目的,而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而已——这需要大量的弹药,资源和鲜血。只要比对方多付出一分,你就有可能胜利。

对于个人玩家而言,你能够做的很简单:占领据点,占领载具,杀死更多的敌人,占领更多的据点。实在不行的话,那你至少要为自己给队友提供弹药保障,或是直接当肉盾送死。有时候你可能在战场上看到一个玩家神勇地干掉了多名敌人,但这往往只是意外。《星球大战:战场前线》 的胜利之花唯有用鲜血和牺牲来浇灌。

总而言之,虽然游戏的发售时间与电影上映时间相距不远,但《星球大战:战场前线》并不是一款传统意义上的电影改编游戏,你在游戏里面是,而且永远都是一个小人物,只是主角光芒之后的炮灰。当然了,在《星球大战》残酷的世界观下,这才是战争的本来面目。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