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习主席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纵览国际大势,把握世界军事发展脉络做出的重大决策。
当前,世界军事强国无一不在抓紧以提升战斗力为核心目标的军事改革。美国几乎年年出台新举措,改革领域遍及陆海空天电网等,始终想通过改革在军力上把其他国家远远甩在后面。俄罗斯始于2008年的“新面貌”军事改革,对体制编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重点建设新一代作战力量如加速战略导弹部队装备现代化,意在以非对称手段赢得和西方强势军力的某种平衡。印度的“冷启动”以及德国完全打破三军体制的改革,也都是顺应当下联合作战需要,敢于破旧立新之举。
世界各国力争主动、力避被动的军事变革,既在事实上构成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主体,同时也推动着现代战争加速向以信息为主导、以网络为支撑的一体化联合作战演进,使现代战场呈现出高强度、高速度、非线性、大变化、快节奏等鲜明特点。在新军事变革影响下,体系对抗越来越成为现代战争的基本形式。未来战争和军事行动已不再是各单元和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信息和信息系统,将各种力量进行集成融合,实现体系功能的整体优化。
世界军事的最新发展,对我军而言是一个明显的挑战。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要看到,我军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差距也很大;我军打现代化战争能力还很不够,各级干部指挥现代化战争能力还很不够。我军现行的体制机制、力量结构、政策法规大都是机械化时期的产物,严重制约着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能力的生成与提高。因此面对外部挑战,对照自身不足,我们必须抓住当前这一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窗口期”,直面现代信息化战场,化挑战为机遇。
习主席指出,“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纵观历史风云,有多少国家和军队乘改革之机而走向强盛,又有多少国家和军队因错失良机而滑向衰败。二战欧洲战场上,波兰骑兵以大刀长矛对抗德军坦克的冲锋虽显英勇,可同时也是愚蠢的代名词,生动地说明了“改革者生,不改革者死。”面对世界军事变革的持续挑战,我们所要回答的不是改革不改革的问题,而是如何及时稳妥地深化改革。只有顺时以动、因机而发,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才能紧跟世界军事发展潮流,缩小同世界军事强国在军事实力上的差距,努力掌握军事竞争战略主动权。
通过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及时回应世界军事变革挑战,并不等于各项举措仓促上马,盲目行动。“治大国如烹小鲜”,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是修修补补,而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战略工程、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深远,要求我们必须高举听党指挥的旗帜,围绕能打仗、打胜仗这一核心,突出领导指挥体制改革这个重点,用发展破解面临的难题,采取及时稳妥、稳健扎实、循序渐进的方式,切实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尤其要避免重蹈一些国家未经充分论证就匆忙出台改革措施,进而导致曲折反复、浪费严重、迟滞发展之覆辙。
我们所进行的国防和军队改革,也不是照搬照抄他人的改革。现代战争是信息主导、体系对抗、联合制胜,但每场较量具体打法各有不同。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要求我们既要关照现代战争普遍规律,也要关照未来我军可能进行的战争的特殊需要;既要继承发扬我军众多优良传统,坚持那些被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宝贵经验,也要借鉴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的军事经验和智慧,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之路。牢固确立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体系对抗、整体制胜的理念,冲破条块分割的壁垒,拆除各自为政的门槛,推倒分散建设的烟囱,大力破解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要用体系对抗的理念来统筹设计军队建设,用体系对抗的要求来推进军事斗争准备,用体系对抗的标准来检验改革成效,使“准备打仗”的各个子系统、分系统整合成一个“能打胜仗”的有机整体。
应该看到,在当前形势下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我们是拥有一定有利条件的。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是“无米之炊”,而是深深扎根于军民融合的深厚土壤。从国际环境看,大国关系正经历不断调整,国际力量在重新组合,新的战争形态尚未最后定型,只要我们抓紧“补课”,利用好后发赶超的“窗口期”,改革就有可能事半功倍。
改革是我军发展的不竭动力,强军兴军的根本出路在改革。从建军那天起,我军就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适应形势任务发展变化,不断创新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制度和组织体制,不失时机进行改革,推动我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可以说,一部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改革发展的历史。面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艰巨任务,我们一定能够以最优异的成绩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