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我们看到不少人从“好同志”沦为“阶下囚”,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坠入“黯淡无光的铁窗生涯”,一时间“忽喇喇如大厦倾”。
他们从昔日“政星”,蜕化为腐败分子,有一个共同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公私问题。
公私二字,检验作风、检验官德、检验党性,检验一切。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南宋诗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李氏家族有一人为官廉洁,公私分明。一天,他正在烛光下办理公务,有人送来一封家书。他当即灭掉公家的蜡烛,点燃自家的蜡烛。因为在他看来,公与私之间不能越雷池半步。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廉与贪之间的界限,就是公与私之间的红线。真正的共产党人,从来都是把以权谋私、公私不分作为极大的耻辱,怵然自惕。
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党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某日,唐亮将军深刻反省,写检讨一份:“写私信用公家信封若干,信纸若干,墨水若干等。”秘书不以为然:“区区芝麻小事。”将军正色曰:“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检验为公还是为私、倡公义还是徇私利,不只在惊天动地的大事,亦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小事。
南宋赵善璙在《自警编·诚实》记载:曹彬为世宗亲吏,掌茶酒。太祖尝从求酒。彬曰:“此官酒,不敢相与。”自沽酒以饮太祖。及即位,语群臣曰:“世宗旧吏,不欺其主者,独曹彬耳。”好一个官酒不敢相与!正是因为曹彬公私分明,不以公酒讨好赵匡胤,遂在以后得到重用。
在公与私之间如何取舍,更昭见共产党人的信仰、境界和品性。延安时期,张闻天陪同来访客人参观,吃饭时上了火鸡、海带炖肉等菜肴。席间,张闻天仅吃了两碗小米饭,菜一筷子都没动。事后,有人问之,张答道:“菜肴是让客人吃的,我不能揩公家的油。”
像张闻天这样以公为上,在老一辈革命家身上多有体现。1952年的一天,警卫员给彭德怀泡茶,他发现茶叶不对,一听是管理科送来的就火了:“管理科送来的茶叶,是招待客人的。我个人喝茶,怎么能用公家的茶叶呢?事情不大,可是个原则问题,这不是白占公家便宜吗!”彭老总要求茶分开放,个人喝茶绝不从公家茶罐拿。
公私分明到如此地步,自然不会把个人利益凌驾到党和人民的利益之上。相反,人只一念贪私,便销钢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所以,少些私欲,不搞以权谋私,便能度越一世、清白一生。
西汉中期,张安世任丞相,一心为公,不讲私恩。《资治通鉴》卷二十五载:“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弗复为通。”张安世面对别人的答谢,竟因此大恨,从此不再与此人来往。是何道理?他认为,举荐贤才是大臣的本分,这是公事,大臣不应通过这件事来树恩立党。
与张安世同朝为官的霍光,权势在其上。霍光私心为重,提拔党羽,拉帮结派,任用亲信。结果,霍光去世后其家族因骄奢淫逸被满门抄斩。张安世家族却因公心为国、克勤克俭,人丁兴旺、数代不衰。
“为一身谋则愚,而为天下谋则智。”建国之初,毛泽东的一些亲友们到北京看望他,当他们提出要毛泽东推荐介绍到北京参加工作时,毛泽东一概没有答应。他认为,这样做,“人民会说话”。为此,他还为自己立下三条规矩:“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
反观今天出现的“抱团式腐败”“塌方式腐败”“家族式腐败”,根子在于讲私利不讲公义、讲私情不讲原则。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谨记这一点。
当然,一心为公,不是不讲合法收入、正当利益。列宁指出:“利益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我们讲利益,是讲合法所得、正当分配的利益,决不是通过以公谋私、假公济私、损公肥私获得的利益。
宋人朱熹说得好:“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字。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官小,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共产党人一定要有更高的境界,一定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光明正大、堂堂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