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教育要贯彻精准原则,拒绝大而化之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邓佑标责任编辑:牛晨斐
2016-05-04 02:08

以精准增“疗效” 用“滴灌”求实效

现在,官兵的人生阅历、价值追求、性格特征、精神世界更加多样,影响他们思想的外界因素也更多更杂。“锁”的种类更多了,手里只有一把“钥匙”是不够的。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已在部队深入展开,各级按照“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要求,精心筹划、精准实施,以增强学习教育的效果。

突出个性化、分众化,拒绝大而化之、笼而统之,是开展党内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不仅“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应该如此,部队其他教育也要贯彻精准原则,坚持以精准增“疗效”,用“滴灌”求实效。

不可否认,一些单位的教育确实存在大水漫灌多、精准滴灌少现象。

有的战士埋怨:老兵复退创业教育让留队人员参加,恋爱教育让已婚官兵参与,硬把不相干的人拉去“充场子”,听个什么劲啊!

一位指导员说:精准滴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今年“五一”前这一周,连队除了繁重的训练,还有安全、战备等五个专题的教育,能应付就不错了!

为什么大水漫灌多?“教育课都听一听没坏处”“参加人数少了效果不好”“集中在一起好组织”,有这种似是而非的认识,“漫灌”怎能不多。为什么精准滴灌少?除了时间紧张外,恐怕还有惰性思想在作怪,一个个地“查体”“找病灶”“开药方”,分类别组织、分层次备课,费时费力。

“人与人的差异正在变大”,这是西部战区一位“老政工”的切身感受。现在,官兵的人生阅历、价值追求、性格特征、精神世界更加多样,影响他们思想的外界因素也更多更杂。“锁”的种类更多了,手里只有一把“钥匙”是不够的。

笔者曾在一个连队当兵锻炼。这个连为掌握官兵个人情况、跟踪官兵思想动态,建立了“兵情档案”。然而,这份档案所载信息,几乎都是入伍前的,比如学历高低、家庭状况等,此后鲜有更新。“兵情档案”成了摆设,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连队对精准滴灌的无心无力。

凡物莫不相异。习主席在一次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搞教育也是一样,必须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

红军时期,毛泽东要求:对士兵中的八种人,即有偏向的、受了处罚的、伤兵、病兵、新兵、俘虏兵、对工作不安心的、思想动摇的,部队领导必须主动找他们谈话。为确保谈话效果,在谈话前,要了解谈话对象的心理及环境;谈话时,要站在同志的角度,用诚恳的态度;谈话后,要记录谈话的要点及其影响。一位红军老战士回忆起指导员与之谈心的情景,既难忘又感恩:“他的话就像‘铭文’一样,深深刻在我的心里。”

没有“准心”,难瞄“靶心”。这些年,基层部队一些教育之所以不入心、“没感觉”,就是因为精准滴灌的工作做得不够,没有区分“八种人”。不难理解,你“闭着眼睛捉麻雀”,他就躲着过、绕着走,最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你搞“手榴弹炸跳蚤”,他就配合着喊两声、蹦几下,声势过后“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不对号入座、不精准到人,“说谁呢?”

教育挠不到痒处、戳不到痛处,用劲再大也没用,搞得再多也无效。想听的听不到,真正需要的又不解渴。这就不难解释,一些官兵为什么“宁愿在练兵场上流汗,也不愿在空调房里听课”。

老前辈说,“搞好教育,需要一片安静的小山坡”。这句话点透了精准滴灌的要旨。开门见山,把话说透,让温暖奔着心尖去,让药物冲着病灶去,不见效都难。

(《解放军报》2016年05月04日 06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