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丝埋单图什么?
粉丝经济是“实物+虚拟”消费体验的升级。让粉丝乐意掏腰包的不仅是商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满足心理需求
“终于收到了,我得赶紧穿上显摆一下。”近日,北京某银行职员刘子墨买了一件印有“猛人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的T恤衫。在记者看来,这衣服设计并无特别,刘子墨却非常喜欢:“这是一篇微信上特火的文章标题,我是作者六神磊磊的粉丝,穿出去让‘懂我的人’知道我们的情怀。”
靖捷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粉丝经济是‘实物+虚拟’消费体验的升级。”
根据天猫4亿多活跃用户的消费大数据分析,消费趋势正在改变。以低价竞争和流量红利获得增长的电商1.0时代早已过去,以品质消费为代表的电商2.0时代仍在继续,但“实物+虚拟”消费体验升级的粉丝经济,揭开了电商3.0时代的序幕,并从商品实物消费向娱乐、文化等虚拟消费延伸,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动向:
——互动化。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曾表示“与粉丝互动”是小米成功的秘诀:“小米让粉丝参与产品研发、市场运营。这种深度介入,满足了粉丝全新的参与式消费心态。”
SNH48是最重视与粉丝互动的偶像团体。“SNH48经常举办线下活动,我与偶像可以交谈、握手、玩小游戏。和她们一起成长,我的生活态度也更积极。”在上海读书的大学生陆鑫说。
——IP(知识财产)化。魔兽啤酒、愤怒的小鸟“哲学粽子”、冰雪奇缘公主裙……在今年的“天猫粉丝狂欢节”上,一大批新型“IP化”产品吸引无数粉丝。靖捷认为,在粉丝经济中,消费者升级为粉丝,商品消费升级为IP内容消费,这就形成了“IP—粉丝—品牌—消费者”互动的新生态产业链条。据估算,仅T恤单一品类,目前整个IP衍生品的市场规模就有上百亿元。
——人格化。提起“罗辑思维”,粉丝会想到有趣、有料的“罗胖”;提起六神磊磊,粉丝会想到读金庸读唐诗行侠仗义的“磊磊”;提起胡辛束,粉丝会想到贩卖少女心的“辣辣”……不仅内容在人格化,商品和服务也在人格化,乔布斯的苹果、埃隆·马斯克的特斯拉、罗永浩的锤子手机、雕爷的牛腩、西少爷的肉夹馍……都深深打上了创始人的人格标签。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阶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荆林波认为,消费也因满足人类不同层次的需求而呈现升级态势,当前消费方式正从传统实用型消费向粉丝型消费升级,让粉丝埋单的不仅是商品和服务本身,更重要的是满足粉丝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