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代替不了阅读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张顺亮责任编辑:唐超山
2016-08-13 04:01

书卷乃祛浮妙物

■张顺亮

曾有出版社进行过一项“死活读不下去的图书”的网络调查,结果《红楼梦》高居榜首,《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百年孤独》《尤利西斯》等中外名著悉数上榜。

这样的调查难免偏颇甚至沦为噱头,但被誉为“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可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的经典名著,缘何遭受如此冷遇甚至被戏谑调侃呢?

原因很简单,不过“浮躁”二字使然。心浮气躁是现代人的通病,“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静不下心,沉不住气,稳不住神,“口袋鼓鼓,六神无主;身体棒棒,东张西望”便是生动写照。

作家穆涛在《坐船和吃饭》里写到:“读书如坐船,一种是游船,一种是渡船。”而浮躁让读者登上的是“游船”,随处走走,随便看看,随意转转,狗熊掰棒子,舟过水无痕,是走过路过、打酱油的。

“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过去,读书人敬惜字纸、爱书如命,秉烛夜读、凿壁偷光,一本好书常常数人传抄,那种“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的读书意境真是如梦如幻。如今,数字化、网络化让阅读变得触手可及,足不出户便可坐拥书城。但是,“互联网太好了,好到有点坏”,一部智能手机把我们的时间分割得七零八落,每天五彩斑斓、鱼目混珠的信息让我们无所适从、无力选择。

不妨看看四周,“有wifi吗?”“密码是多少?”“送流量吗?”成为日常用语,“扫一扫”“摇一摇”“晒一晒”成为常用动作,“转疯了”“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成为高频词汇,“低头族”“手机控”“自拍党”成为人的行为常态。

于是,有的人3分钟不看手机便心神不宁,5分钟不刷微博便人心惶惶,10分钟不看朋友圈便坐立不安;长篇大论不受待见,“微言大义”充斥屏幕;转发代替了阅读,浏览代替了伏案,点赞代替了热议,百度代替了查书,收藏代替了购买,硬盘代替了大脑……

费尔巴哈说,人是他自己食物的产物。粮食强壮人的肉体,书籍塑造人的精神。阅读的高度决定精神的高度。试想,如果在咖啡厅里点了一杯拿铁,但每次都只是把上面的奶沫给吃了,下面的咖啡却没有动,将是何等的讽刺!

军营是社会的一部分,军人也不可避免地被数字化卷入浅阅读的大潮,跌入微阅读的泥淖,陷入轻阅读的窘境,挤压了官兵读书的时间,分散了读书的精力,动摇了读书的信念,影响之剧,负面作用之大,值得警惕。

清代被赞为有“古大臣之风”的张英有句名言:“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自古至今,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读有所得,必是心有所悟。书籍是精神苦旅者的港湾,亦是心灵焦躁者的安处。因而,宋代大儒朱熹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阅读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远离喧嚣、追寻灵境,可以看见无知和愚钝的自己,触碰到最深处生锈的灵魂,酣畅处犹如鱼入大海,畅快、惬意、美妙,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穷其一生,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心无旁骛似明镜,无风何处起涟漪?夜已深,人未寐,一杯香茗,一部经典,心灵没有负载,涉猎止于索取,遇见高人的睿智,揣摩智者的洞见,感受著者的匠心,细品世道的冷暖。

此时此刻,繁华散尽,月上西楼,捧读的你仿若空谷幽兰、兀自芳菲,人在天涯外,心在咫尺间,庸常琐烦不能摇曳你,世俗扰攘不能裹挟你,自己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部厚重而经典的传奇大书呢?

(《解放军报》2016年8月13日 07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