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你的“看家本领”升级了吗?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周永德责任编辑:陈婕
2016-10-19 04:05

能力升级的忧患不能缺

雄鹰高翔,靠的是有力的翅膀;猎豹奔跑,靠的是强健的四肢。古人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除了保持激情如火的拼劲,还要有适应改革、推进改革的本领。

本领是成事之基、立身之本。对于军人而言,本领是制胜的前提,打赢的保证。本事大小、本领强弱,关乎军队兴衰、国家安危。我军披坚执锐、攻坚克难,所凭依的,就是顽强的战斗作风、过硬的素质本领。实践证明,在胜负较量的战争中,在生死对决的战场上,只有具备卓越能力、具有超强本领的人,才能最终赢得胜利。

一个人的本领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的过程。武器装备变了,对本领的要求随之改变;战争形态变了,本领的含义也发生变化。冷兵器时代,手持丈八长矛、抡得起几十斤重的铁锤就是本事。机械化战争,这些纯力量的本领就退居次要地位。而在信息化战争中,如果还只依仗“米秒环”,则注定是要失败的。

升级才能生存,转型才能提高。新一轮改革,重塑了军队领导指挥体制。这种变化,对官兵能力素质提出全新要求。过去熟知的,现在用不上了;过去轻车熟路,现在磕磕绊绊。如同“1.0软件”驱动不了“2.0硬件”,体制改变了、职能变化了,如果能力不跟上、本领不提高,不仅会陷入“生存”窘境,而且可能影响改革顺利进行。

新体制改变了过去那种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建设和工作模式。而一些单位训起来依然是你训你的、我训我的,联不起来、合不到一起。试想,如果没有联合指挥的人才,如何提高联合作战指挥的效能?

“五多”是个顽症痼疾,都说不能把“五多”带入新体制。可有人撇开过去那一套就不会工作,遇事自觉不自觉地往“套子”里钻,不该开的会照开,不该发的文照发,不该派的工作组照派,致使“五多”在个别单位只见增多,未见减少。

精简之后,许多部门“瘦身”了,而少数干部“骨骼”未强、“虚胖”依旧,没怎么用力就发喘,不会使用新技术,不善利用新手段,总感到有干不完的活、忙不完的事,遇到急事难事,仍摆脱不掉“人力密集型”“大兵团作战”的状况,走不出“一边加班加点、一边艰难推进”的窘境。

为什么新的体制机制在一些地方运转不灵,为什么走着走着又回到过去的老路,为什么有人在新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这里面固然有观念的原因,但观念滞后的背面,往往是知识的欠缺、能力的不足。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只好在原地打转、四顾茫然。

人们常用“看家本领”这个词,形容一个人必备的能力素质。对于军人而言,这个本领就是能打胜仗。如果没有与新体制相适应的素质,没有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本领,没有最后那“临门一脚”,新体制再好再科学,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

“新手上路”,要学的东西很多。旧的需要“清空”,新的也要及时“填充”。我们在来一场“头脑风暴”的同时,还亟须进行能力重塑。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只有一刻不停地学习,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不断提高知识的“含军量”“含新量”,才能走出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

每次改革,不论是对整个军队还是个人,既是严峻挑战,又是难得机遇。如果不能脱胎换骨、乘势而上,就一定会被“后浪推到沙滩上”。就像一位退役老兵所说的:“一个军人如果难以适应部队转型的需要,他对部队做的最后一个贡献,就是转岗!”

(作者单位:武警青海省总队政治部)

(《解放军报》2016年10月19日 10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