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完再说”的心态要不得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何纪抗责任编辑:康哲
2016-10-24 00:47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这首创作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满江红》,曾激励人们为建设新中国争分夺秒迎战困难、砥砺奋进干事创业。正因秉持这种只争朝夕的精神,我们党和军队一次又一次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在时代的前沿“赶海弄潮”。

在实现强军梦的新征程上,军队面对的矛盾困难极其繁多,担负的使命任务十分艰巨,形势逼人,时不我待。而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攻坚期,一些官兵却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劲头,产生了“改完再说”的消极心态。受这种心态影响,本应按计划推进的各项建设变成了“缓一缓”,本应奋力破解的棘手难题变成了“放一放”,本应加快解决的遗留问题变成了“拖一拖”,本应积极开展的创新创造变成了“等一等”。

滋生这种心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讲,这轮改革程度深、力度大。从已完成编制调整的部队看,或隶属关系发生变化、或与其他单位合并、或级别降低甚至编制撤销,官兵有远距离移防的、有调整岗位职务的、有等待分流安置的、还有脱下军装告别军营的,这些难免给人员思想带来冲击。但更主要的是,一些人价值观偏离、政绩观错向,在为谁当兵、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认识上摆位不正,担心“干了白干”。

“改完再说”的心态,说到底是职责意识的弱化、打仗意识的淡化。我们不妨扪心自问:自己这个环节没有改完,部队就不需要备战打仗了?官兵就不需要接续奋斗了?工作就不需要快马加鞭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如果把军队改革比作架梁立柱,那么其他各项建设就是添砖加瓦,两者并行不悖、相倚而行。强军兴军的工作是刻不容缓的,不管改革怎么改、困难如何大,只能是绷紧弦、拉满弓,按照原定计划和战斗力标准紧而又紧、实而又实地促发展、抓落实。因为部门利益受影响而撂挑子,因为个人前途不明朗而混日子,许多打基础的工程、起支撑作用的工作就会在低层次徘徊、在困难中止步。

现在,我国安全环境日趋复杂,存在多重不稳定因素,面对多方向安全压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是应对各种安全威胁、营造和平发展环境的必由之路。然而,缩小与“一流”的差距,抵近“一流”的目标,需要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特别是在风起云涌的军事革命浪潮中,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激流勇进,我们更是等不起、慢不得。“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停滞不前、人进我退,是军队最大的危机、打赢最大的危险。

改革是重塑军队的关键一招。面对随之而来的重重考验和困难,是懈怠松劲、消极应付,持“改完再说”的心态,还是昂扬进取、积极有为,在夙兴夜寐的状态,实实在在地考验着官兵的本色和作风。1981年,正在为引滦入津工程奋战的铁道兵第8师官兵接到命令: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全体官兵脱下军装,集体转业。虽然撤编在即,但全师官兵誓言“干出第一流的成绩,撤出第一流的水平,交出第一流的摊子”,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引滦精神”。不管改不改、怎么改,先把任务完成好,这才是部队应有的作风。我军在历次精简整编中,之所以各项工作推进不断线、标准不下降,就是因为部队有这种精神,官兵有这种境界。

哲人说:“一个人的心如果不出发,腿脚是迈不开的。”投身军营之时,谁不曾种下理想的种子?谁不曾许下奋斗的誓言?如今,我们已驶入强军兴军的高速路,没有任何理由抛却理想、背离初心,没有任何理由停下脚步、左顾右盼。只要穿着军装,就一刻不停钻战谋战;只要在岗在位,就倾尽全力担责尽责。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自己的理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