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
1965年5月24日,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对身边的陪同人员回忆到:“支部建在连上和发展新党员都是水口的事情。水口是个好地方,我们在那里发展了秋收起义的第一批党员。”时至今日,水口连队建党已经过去90年了,重温这段历史,探寻军队党的建设的历史渊源,对党忠诚,听党指挥,对于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三湾改编确立“支部建在连上”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攻打长沙的计划受挫,毛泽东果断放弃长沙,率部队从浏阳的文家市向罗霄山脉中段退却,29日队伍到达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当时部队内部很乱,作战失利,加上连续行军非常艰苦,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开始动摇了。秋收起义的部队有一个团原来是收编的军阀武装,结果这个团的长官一叛变,就把全团人都给拉走了。至于剩下的人中,开小差、掉队的也很多。走到三湾时,队伍只剩下不到1000人了。过去在旧军队里,如果遇到这种困境肯定早就散伙儿了。罗荣桓回忆当时的情景曾感慨地说:“那时候,部队即使不溃散,也可能沦为流寇。”
为了解决面临的问题,红军部队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上,采取自愿原则:愿意继续参加革命的就留下来,想走的则给开具证明、发给路费,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消极悲观、逃避斗争的人都离开了部队。这些都让毛泽东更加深思,革命处于低谷或挫折时总会有人动摇,也使他认识到了党组织在部队基层掌握士兵的重要性。经过反复思考后,他认为:要想使军队拖不垮,只能靠政治建军,要求在士兵中发展党员,把战斗在一线的优秀士兵吸收到党内,增强党在基层的凝聚力。
利用在三湾村短暂休整的时间,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作出了三项重大决定:第一,把部队从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第二,实行支部建在连上,班排建立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把党组织延伸到基层连队、班排,这是三湾改编最重要的一条举措。第三,建立民主制度,实行官兵平等,规定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官兵政治上平等。还废除了军官吃小灶、穿皮靴等特殊待遇。建立士兵委员会,对部队的经济开支和伙食管理进行监督。三湾改编之后,毛泽东提出大量吸收工农士兵入党的主张,这些都为壮大基层党员队伍,实行连队建党提供了日渐成熟的条件,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