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毛泽东在水口主持首次连队建党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于美丽责任编辑:康哲
2018-01-29 08:58

“军魂”在连队落地生根

1928年2月,毛泽东又派毛泽覃去宁冈县乔林乡抓党建试点。3月,他亲自到永新县秋溪乡开展建党工作。11月,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出,要在战斗的士兵中发展党员数量,达到党员和非党员各半的目标。自此,“支部建在连上”逐渐在中国工农红军付诸实践,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得以贯彻落实。

罗荣桓曾回忆说,井冈山斗争时期发生的一件事让他铭记一生:1928年7月,他率领三营下井冈山,夜间行军的时候突然遇到敌人的袭击。眼看着队伍被打散了,他万分焦急。结果等到天亮后清点人数,发现只丢了一名担架兵。等到9月26日部队返回井冈山时,没想到当初失散的那名担架兵早就回山了。他感慨道:这次远征,行程数百公里,打了几十场仗,却没有一个开小差的。

过去在旧军队里,官兵之间是雇佣关系:当兵的一个月领几块大洋,一旦发不出军饷就会开小差。毛泽东带着队伍到井冈山下的时候说:“以后不能发饷了”。黄克诚后来回忆说:当时他很惊讶,因为自古以来就是“将靠薪,兵靠饷”,如果当兵的不发饷了,那还能维持吗?没有想到不仅能维持,还能发展壮大,这就在于毛泽东开创了一条全新的建军道路。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总结道:“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它初步解决了“党指挥枪”在军队基层落地生根、达于士兵的组织机制问题,为党从思想政治上建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另一方面,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成为夺取革命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从此,这支部队以崭新的姿态向井冈山进军,很快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得这支以农民为主体的红军,逐步发展为有觉悟、守纪律、能打仗、会做群众工作的新型军队,成了一支铁心闹革命、永远跟党走的队伍,确保了枪杆子牢牢掌握在党的手里。上井冈山时的师长余洒度、团长陈浩都成了叛徒,可是他们连一个排、一个班都带不走;后来张国焘叛逃,连一个警卫员也带不走。因为这已经是党的军队了,是听党的指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