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军民融合等国防话题,听地方代表委员怎么说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成文军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8-03-14 17:37

3.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董事长 高红卫

高红卫代表

中国航天近年来军民融合发展的步伐愈发轻快,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研发的快舟一号甲通用型固体运载火箭圆满完成“一箭三星”商业发射服务,成功掌握低成本快速进入空间的先进技术;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INDICS+CMSS顺利搭建,为140万户各类企业提供普惠的免费服务与个性化的增值服务。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董事长 熊群力

熊群力代表

军民融合是一项系统化工程,是统筹军民共同发展、重塑新的体系和布局,必将使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始终坚持走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公共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产业国家队的技术优势和影响力,逐步完善产业发展激励与约束机制,初步形成了主业突出、结构合理的产业布局,实现了产业快速发展。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院长 刘志让

刘志让代表

应该抓牢用好战略机遇,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试验田”作为自己的“责任田”,争当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领头羊。应尽快明晰政策,优先支持军工单位与地方政府企业打造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加快破除“民参军”“军转民”壁垒,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推动军民融合战略落实落地,更好服务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依托自身航天液体动力中的核心技术,通过成果转化形成了节能环保与高端特种装备制造两大产业,在助推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百姓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科技委副主任、歼-20总设计师 杨伟

杨伟代表

地方政府应更加主动积极搭建政府主导的信息沟通平台,创造更多沟通了解的机会,激发双方活力,逐步拓宽军民融合领域,跨越军民融合供需“鸿沟”。要进一步开放民营企业参与通道和建设信息共享机制,在确保保密性的前提下,完善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各地军地联席会议制度等平台建设,加强政策法规、采购及技术需求等公共信息交流。此外,加快推进国防科技装备采购制度、军品价格和税收等关键性改革,打破行业壁垒和信息垄断。在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的过程中,航空工业应成为“领头羊”行业之一。

歼-20

★ 全国人大代表、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刘征

刘征代表

今后军民融合必然是大势所趋,高质量发展则意味着更深度的军民融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都将给中船重工和大船集团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令人振奋,催人奋进。首艘国产航母也是军民融合的典范,我们把航母工程建设作为了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阵地。500多家参研单位中,非军企业、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参与比例高达77.4%。要大力搭建平台,进一步畅通军地协调和需求对接渠道,促进要素交流融合与资源开放共享,加快培育军民融合市场主体,做大军民融合重点产业。要面向军工企业加强产业对接、做强产品配套,拉长产业链条,推动转型升级。

★ 全国人大代表、金后盾集团董事长 李彦平

李彦平代表

加强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建设。国家层面加强统一协调,强化改革创新,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主要表现为“军转民”缺少市场化的法律法规支撑,“民参军”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军民两用技术产品产业化市场营商环境需进一步改善。应强化军民融合发展的法治保障,及时出台推进军民融合的法律法规,通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提高军民融合发展法治化水平。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兵器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全文

李全文代表

作为国有特大型军民结合企业,要以改革精神把自身发展融入到国家的军民融合体系中,在富国强军中展现责任担当。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进入了战略机遇期,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作为军民融合的天然载体,国有军工企业必须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推动工作。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所长 胡明春

胡明春代表

可整合地方行业优势资源,共建军民融合服务公共平台,推动优势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式发展,打造产业发展新动能。互派科技管理人员交流,促进科技联动创新发展,推动双方在军民科技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施等方面深度共享。还可以搭建军工科研院所与民品企业科技资源供需对接平台,开放军工单位的大型仪器测试设备以及试验设施,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实现军民科技资源的融合配置效益最大化。为调动军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建议完善军民融合产品“首购首用”政策,并发挥行业协会、投融资机构等社会力量作用,释放全社会的价值创造力。还可围绕军品科研生产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形成覆盖面广、产业布局合理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协作创新链,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策划成文军、许江、刘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