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作为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亲自领导、设计和推动改革,开辟中国特色的改革强军之路。作为改革全局的重要一环,深化军队院校、科研机构、训练机构改革,打造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
2013年11月,习近平视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时提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建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2016年3月,他在视察国防大学时强调,要坚持把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突出出来,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2016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国防大学并接见国防大学第六次党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和师以上领导干部,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会议召开表示热烈祝贺。这是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2017年7月19日,习近平向新组建的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授军旗致训词。他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军事科研机构及军事院校明确了总体定位:军事科学院是全军军事科学研究的拳头力量;国防大学是培养联合作战人才和高中级领导干部的重要基地;国防科技大学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

2017年7月19日,新调整组建的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成立大会暨军队院校、科研机构、训练机构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北京八一大楼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授军旗、致训词。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习近平叮嘱有关部门要充分尊重人才、关爱人才,扎实做好育才、引才、聚才、用才工作,不拘一格降人才,打造高素质军事科研人才方阵。他指出:“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他强调,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
西方有这么一句话:有一流的军队之前,先有一流的教官。有一流的教官之前,先有一流的人格。
1938年10月,抗大政治教育科科长杨兰史,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他真正做到了毛泽东号召抗大教职员努力做到的:做一辈子教员,死在延安,埋在清凉山。
1942年5月反“扫荡”时,抗大总校部分同志被敌人围困,断了粮食。教职员潘时伦自告奋勇下山搞粮食不幸被捕。敌人得知他是抗大教职员,千方百计劝降,但他面不改色心不动,最后慷慨就义。

1938年2月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从左到右为刘忠、杨至成、杨兰史、冯达飞、胡耀邦、罗瑞卿、莫文骅、刘亚楼、王平
毛泽东说,抗大教职员是最无私的,一不谋官,二不谋利,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革命,献给了人民,乐得桃李满天下,乐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抗大办学9年多,培养10多万英才,这所极其简陋的“窑洞大学”,书写了我党我军教育史上的奇迹。
原南京军事学院战史教授会主任蔡铁根,在1958年反教条主义时,致信中央,“军队建设决不能以我们的传统观点为标准,必须以未来战争的要求为标准,军队训练教育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适应于未来战争的需要,战争有权改变一切”“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基于自己为党为国的热忱,我不敢隐讳自己的愚见,并大胆地把它提出来”。
他为此付出了重大代价,20世纪80年代初才最终平反。军事学院老院长萧克将军说:每当想到蔡铁根的时候,不易平静下来。他专门赋诗一首:“铁根之根坚如铁,宁为玉碎不折节,坚持真理不服诬,铁根之根真如铁!”

蔡铁根
蔡铁根当年的学生、国防大学科研部原副部长王三欣,战争年代是战场上的优秀指挥员,战争结束后进入军校,成为获得一等奖的优秀学员,后来又走上讲台,成为享誉全军的优秀教研人员。他在讲台一站就是30多年,呕心沥血,勤奋耕耘,直到最后倒在了讲台上。他的夫人回忆:“他在医院里有时清醒有时糊涂,有时出现幻觉,却还在想着教学,说话不清楚,但还能说出来:‘张家港……演习……拿地图来……拿笔来……要红的’,他脑子里装的都是这些东西,家事一句没谈。”
曾任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全国模范教师、全军优秀教师的金一南教授,深深被王三欣这位被誉为“战争史活字典”的中国军人留下的文稿和讲义所震撼,他写道,“由王三欣主编、撰写或修改的教材多到无法统计的地步。这部‘战争史活字典’,于1987年2月在北京西郊红山口静静地合上了。但是,像蔡铁根、王三欣,这些将千百万中国军人的忠诚与热血浓缩于教学科研战线上的中国军人代表,他们留下来的学术成果,有些可能随着时代变迁、装备发展而时过境迁,但他们留下来的由灵魂和血性浇灌的人格,比他们的学术成果影响更加深远。”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至今萦绕在我们耳畔的,还是当年抗大师生们唱的那首《抗日军政大学校歌》,“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那首《毕业歌》,“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依然是回响在今天军校师生心中永恒的旋律……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