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守在山沟沟里,他们是一群不穿军装的军人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邵 敏 谷永敏 武元晋 等 发布:2018-12-24 07:13:44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见到太阳就像过大年,真想晒个够

昏暗的施工现场潮湿而阴冷,挂在墙壁顶部的矿灯,射出微弱的光柱。空气中弥漫着粉尘、油气,石壁上渗出的水珠,掉落地上滴答作响……

如果你是“好十连”筑路兵,这样的场景,一定再熟悉不过。

为了抢工期、赶进度,大家经常在工地一住就是几个月,睡不上干被褥,积水溅进雨鞋泡肿了双脚。只有吃午饭时,能在洞口晒会儿太阳。

“能看到阳光,能憧憬明天……”官兵们笑着说,有梦想的生活,谁说不惬意?

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四级军士长徐建明仰头望着蓝天白云。他大口呼吸新鲜空气,笑得腼腆:“要是能把阳光装进口袋,带在身上就好了……”

忙于任务的官兵们,想法总归简单——见到太阳就像过大年,真想晒个够。

曾当选陆军首届党代表的徐建明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那年,上级下达某国防工程施工任务的号令,“好十连”主动请缨,全连官兵人人写下请战书,患有严重风湿性关节炎的徐建明不顾战友劝阻,坚决要求上施工一线。

施工是战斗令,更是挑战书。

有一年,上级组织穿线管预埋安装作业,因为测量原因,阀门无法紧固,影响第二天的浇筑作业,徐建明二话不说,带领两名战士连夜赶工。

阀门距离地面仅20厘米高,浸在浑浊的泥浆里。为确保安装质量,徐建明带头躺在冰冷的泥浆中,一直奋战到凌晨4点,硬是攻克难关,达到安装要求。

困难吓不倒“好十连”,越是艰苦越向前。施工进入安装阶段,安装构件源源不断运进工区,这些构件小的100余斤、大的800多斤,因为空间狭小,机械基本无法使用。为将这些“大家伙”搬进作业面,官兵两人一组,10人一大组,大家喊着号子,硬是一步步把这些铁疙瘩抬了进去。任务到了攻坚期,上级要求提前完成全部施工,所有官兵不分昼夜连轴转,一次连续奋战38小时。

那天,当两边同时开工的隧道工程“合龙”时,大家互相瞅瞅,一个个头发灰白,眼睛肿成核桃,双腿就像踩在了棉花上……可每个人脸上的笑,都是一样的灿烂,一如那天的阳光。

不同时空,有着同样的场景。许多年前,“好十连”受领架设怒江大桥的任务,官兵排成一字长龙,抬着每根上千斤的钢索,日夜兼程,仅用3天半时间,就翻越两座海拔4000米的大山,走完170公里路程,把5根钢索运到江边。

面对奔腾咆哮的怒江,战士张琴等人乘坐橡皮舟拉粗铁丝牵引钢索,冒死向西岸摆渡。

随后,官兵们用铅丝绕在脊梁上牵引钢索,一寸一寸地往前爬,三昼夜的连续奋战,一座40米高、150米长的钢索吊桥,终于横跨在怒江天险之上。

在高原战斗8年,“好十连”官兵先后在唐古拉山、昆仑山、天山等11座雪山施工,参加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云南明朗水库等基础工程建设……

这样的兵,谁说他们不可敬,谁说他们不可爱?

在连史馆陈列的一张电话记录单上,依稀可以找到“好十连”代代传承的“宁可透支生命、绝不有负使命”的精神源头。

这张1968年7月16日的记录单,详细记录了“风雪高原工程兵好十连”称号的由来:“风雪”二字出自毛主席的《咏梅》;“高原”是指他们一直在西南、西北高原执行施工任务……

尼采有言,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越要伸向地底。

“好十连”就是这样,一心向着党的阳光,忠于内心使命,践行“守大山就是守江山、守洞门就是守国门”的誓言。

1 2 3 4 5 6

责任编辑:杨一楠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